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臭氧空洞逐渐扩大,导致大气层不能有效的屏蔽紫外线。大量紫外线超标到达地球表面,人类皮肤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导致人体代谢发生异常、黑色素细胞发生突变形成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是发病率增长最快、侵袭迁移能力强、致死率高的一类皮肤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体表、脏器与器官内的粘膜等处。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高达95%,但是大多数患者发现晚,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化疗主要以达卡巴嗪(DITC)为主的多药联合,客观有效率为7%13%,也有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和福莫司汀(FTM)代替DITC,但是效果并没有比DITC显著;目前临床疗效最好的是免疫治疗药物抗PD-1单抗,治疗总体有效率为42%,完全缓解率17%,但因其药物价格昂贵,使用受限;临床研究显示,恶性黑色素瘤对于常规射线(X-射线)放射治疗不敏感,易复发且远处转移率高,患者大多都死于肺部转移,重离子(12C6+)放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射线放射治疗,经过重离子放射治疗后患者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放射治疗被认为是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治疗的一种标准模式。对于造成常规射线(X-射线)和重离子(12C6+)放射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结果显著差异的作用机理还并不清楚,且鲜有文献研究报道。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侵袭迁移密切相关。因此,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检测经过X-射线和重离子(12C6+)辐照后对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EMT以及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培养恶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经过重离子(12C6+)辐照,倒置显微镜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形态,并采用Hoechst33342/PI双染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发现经过重离子(12C6+)辐照后可以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凋亡;2.CCK-8检测重离子(12C6+)和常规射线(X-射线)辐照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重离子(12C6+)辐照可以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增殖活性,且较X-射线抑制效果显著;3.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离子(12C6+)和常规射线(X-射线)辐照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重离子(12C6+)辐照后可显著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抗凋亡蛋白Bcl-2以及C-myc表达,诱导凋亡蛋白Bax表达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凋亡;4.流式细胞术检测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经过重离子(12C6+)辐照后周期时相分布,结果显示重离子(12C6+)辐照后细胞发生G2/M期阻滞,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对重离子(12C6+)辐射敏感性高;5.细胞划痕检测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经过重离子(12C6+)和常规射线(X-射线)辐照后的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显示与X-射线相比,重离子(12C6+)辐照后显著抑制B16F10细胞迁移能力;6.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重离子(12C6+)和常规射线(X-射线)辐照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侵袭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重离子(12C6+)辐照后可以通过抑制MMP-2、MMP-9表达抑制胞外基质裂解,同时诱导E-cadherin表达使细胞间黏附作用增强,进一步抑制细胞侵袭迁移以及EMT;7.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重离子(12C6+)和常规射线(X-射线)辐照后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重离子(12C6+)辐照后激活NF-κB信号通路,其下游蛋白TNF-α可以参与细胞凋亡,且在2.5GyE剂量下表达水平最高,而2.5GyE重离子(12C6+)辐照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最大,初步推测其参与了重离子(12C6+)辐照引起的细胞凋亡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