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轨迹,生存的隐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余华的小说中,主人公大都经历一条类似的“行走轨迹”:他们由于某种原因的迫使而离家出门,在漫无目的的远行路上经历现实的悲惨境况,渴望回归却找不到归宿。无论行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大致都经历“出门、远行、回归”的行走过程。本文在学术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余华小说中主人公的行走轨迹为切入点,讨论他笔下这种被动的线形成长模式,进而生发出对“成长模式”研究可能性的探讨。这里的“成长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叙述模式,更是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精神同构,指向作家创作生命的深层隐喻义。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以分期的形式,对近三十年的余华研究做出详细述评,并说明从“成长模式"角度解读余华小说的可能性。余华研究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角度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不过,从“成长模式”的角度切入论述,是这些既有观点之外的另一种解读。第二章将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余华小说主人公的“行走轨迹”和被动成长状态。余华通过“离家出门”开启人物的成长之路,在被动的境况下出走,始终带着不安定的漂泊感;“远行路上”的经历则象征了主人公悲惨的成长经历,主要表现在现实的血腥和暴力、情感的缺失和淡漠、内心对成长的恐惧三个方面;余华笔下的人物有着很强的“回归情结”,渴望回归内心和自我,却始终找不到根本的出路和归宿,只能用乐观的态度来缓解痛苦,或是处于继续漂泊的状态,甚至无奈地走向死亡,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第三章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着重论述“行走轨迹”背后的“线形成长模式”的深层隐喻义。“线形成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执拗,更蕴含着直面生存意义的疑问:人生该通往何处。余华小说里的“行走”仿佛一种仪式。从悲苦到荒诞,偏执行走寄托着人生通往何处的生存隐喻,象征人的被动的成长模式。同时,“线形成长”寄托着余华对既定规矩和秩序的背离,符合“中国式成长小说”的特点。余华从创作之初就抱着一种与现实对立的叙述态度。这种态度让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透视力,同时也使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产生某种程度的炸裂。余论试图站在理论的高度,梳理学术界“成长小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成长模式”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可能性。“成长模式”是成长母题之下人物的行为导向,是形式与内容共处的有机结构,透过它来分析中国成长主题小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余华研究的角度来说,主人公的“行走轨迹”是学术界既有观点之外的另一种解读。将余华的小说作为一种成长叙事,分析其中“线形成长模式"的隐喻内涵,可以探寻更多小说解读和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从成长叙事的角度来说,学界以往的探讨尚有进一步论述和阐释的空间。因此,本文立足于余华的小说,引入“成长模式”这一形式与内容的同构定义来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性格改变等症状。在AD发病机理方面,脑中p-淀粉样斑块(Aβ)的形成和沉
<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成为重要标志,除了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科学膳食、提倡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亦称弱智是儿童和青少年中主要的精神、神经类疾病之一,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基于同胞
顾春是晚清满族贵族家庭出身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创作在满族文学史上取得了杰出成就。顾春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日渐开化,追求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在部分知识女性中觉醒,顾春作为
【正】 《诗经》中,“于归”和“有行”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但是二者的使用对象和时间却截然不同,决不混用。“于归”一词见于《诗经》的《周南&#183;桃夭》,《周南&#18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是中国兴建最早,也是学科模式发展最为全面的现代民族音乐系科。以现代学科发展视角,可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研究,剖析其中的学术传统及学科架构,评价办学、
目的:对儿童认知障碍诊治仪ZM3.1-Y评估系统进行临床评估,探讨其在4-6岁儿童中的各功能亚项的正常值范围,对其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区分效度进行考察,探讨
随着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深度应用,以及企业云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据中心网络流量激增,基础网络的支撑适配能力也面临更大挑战。
目的回顾性分析125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脑膜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按照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标准对125例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类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虾青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取SD大鼠10只,采用0.125%的胰酶分离其海马神经元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对照组在海马神经元细胞中加入5 mmol/Lβ样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