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绝大部分是以社会上种种社会问题为题材的问题剧,这种戏剧体式是和特定的时代所必然会出现的以艺术为“工具”进行国民启蒙和个性启蒙、推进社会改造、拯救民族危亡的功利意识分不开的。这种功利性成为五四问题剧的“圆点”。围绕这个圆点,五四问题剧做出了自己的开拓,也产生了自己的局限。本文的主要任务即在于对于五四问题剧的创作作一个整体性的梳理,并探讨其贡献和局限。在此过程中,本文力求用“现代性”这一视角统摄全文的写作,并探讨在五四问题剧的创作中乃至整个五四中国“现代”的复杂性与含混性。全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另外有一个引言和一个结语:引言主要是引论,另外也力图对五四问题剧的概念作出界定,并评述历史上对于五四问题剧的主要批评和研究。第一章论述五四社会问题剧的发生及其审美旨归。共分两节:第一节论述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易卜生精神及其剧作对五四问题剧的催生和召唤作用。第二节论述五四问题剧现实主义的戏剧追求和美学追求,并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种追求:一是注重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批判性写实;二是强调戏剧的社会审美效能。而这种追求又跟变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特有的心理状态有关。第二章论述五四问题剧的历史贡献,并把这种贡献定位在对于现代性的追求这一价值层面上。本章又分两节:第一节论述表现在问题剧作品中和创作者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正是现代理性的重要表现。第二节论述五四问题剧对于戏剧的严肃旨趣的追求,这包括对于“人的文学”的观念的追求和实践,悲剧观念的初步形成,正规剧本的创设等几种,而这些都体现了戏剧创作上的某种“现代性”。第三章论述五四问题剧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实用”倾向,并力图说明这种倾向所代表的现代性的滞重与含混性质。全章亦分两节:第一节论述五四问题剧创作的思想性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五四问题剧作家对于时代理性和意识形态多呈现出一种情绪化认同的情况,而逻辑性的分析则显得不足,从而也没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建立起明晰的哲学。第二节分析和反思五四问题剧创作的重思想轻艺术、从而使其创作沦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倾向。本章的小结部分对五四问题剧创作中“实用”倾向产生的原因作出了简要的分析,而其中起主要作用并需要着重反思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的强大惰性。本章认为,它体现了知识者的现代转型的暧昧性与艰难性,也表露了中国现代性的滞重性与迷失状态。第四章从“左”和“右”两方面考察五四问题剧在中国化问题上的两种偏颇。第一节论述其“左”的一方面,即问题剧创作的唯主义倾向和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相隔膜的问题,并夹杂对于这种倾向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进化论和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检讨和反思;第二节论述其“右”的一方面,即五四问题剧创作中的趣味创造的倾向,并认为,这一倾向也没有使话剧的中国化这一论题的探索获得有效的进展,反而有将观众引向“趣味主义”的泥淖中去的危险。结语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总结力图对五四问题剧创作的“历史合理性”给予肯定,这种肯定一方面基于五四时期历史理性的某种程度的“正义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于20世纪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作出总体考察之后的一种认定。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检视历史正是为了反思历史,因此,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又必须对问题剧创作中的种种弊端和阙失逐一清理,以期对于当代的创作和文化的发展提供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