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吸附去除废水中钴和铀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84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放射性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处理需求,本文以Co(II)、U(VI)为代表,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对Co(II)、U(VI)的吸附性能。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主要化学组成为CaO和SiO2,并含有少量Al2O3、Fe2O3、TiO2等化学成分,其以水化硅酸钙(C-S-H(I)(xCaO?ySiO2?zH2O)、Ca4.5Si6O15(OH)3?2H2O)为主要物相,属于典型的介孔吸附材料,BET比表面积高达732.8 m2/g,孔体积为1.619 cm3/g。通过29Si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分析,介孔硅钙材料为短链状结构,结构中包含大量的结晶水及一定量的硅醇羟基(Si-OH)。此外,其较低的零电位点(pHPZC=1.5)及较好的pH缓冲能力使其在较宽的pH范围内能够发挥吸附性能。介孔硅钙材料能够在150 min内达到对Co(II)的吸附平衡。温度升高,介孔硅钙材料对Co(II)的吸附容量由35.07 mg/g上升到90.05 mg/g。通过拟合计算,介孔硅钙材料对Co(II)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吸附剂投加量增加,介孔硅钙材料对Co(II)的去除效率由1%上升至81%~99%。随着pH升高,材料被酸破坏程度降低,对Co(II)去除率增加并达到稳定。随着电解质浓度升高,介孔硅钙材料对Co(II)的去除效率降低。介孔硅钙材料能够在180 min内达到对U(VI)的吸附平衡。在pH=2条件下,投加量为0.75 g/L时,随着温度升高,介孔硅钙材料吸附容量由67.25 mg/g上升到95.86 mg/g,通过模型拟合及热力学计算,介孔硅钙材料对U(VI)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吸附主要靠U(VI)与吸附剂络合作用;当投加量为2 g/L、5 g/L时,材料去除效果显著提高,靠沉淀及络合吸附共同作用。在pH=11条件下(0.7 g/L Na2CO3溶液),介孔硅钙材料吸附容量下降至48 mg/g左右。此外,离子强度对介孔硅钙材料吸附U(VI)基本无影响。在实际废水处理中,介孔硅钙材料对核电厂大修废水及锗矿含铀废水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去除效率高于98%。此外,介孔硅钙材料对其他重金属离子也有一定去除效果。在含放射性核素吸附剂水泥固化处置中,介孔硅钙材料一方面由于与水泥有较高的相容性,可以实现放射性核素的高效稳定化,另一方面由于以水化硅酸钙为主要成分可替代部分水泥实现固化产物的减量化。可见,介孔硅钙材料作为吸附剂,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大的资源化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 /意义]数据管理计划作为科研数据管理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数据管理过程、制定数据标准具有重要作用。借鉴英国的实践经验,对提升国内科研数据管理效率、促进科研数
为了建立有效的工序排序决策模型,运用有向图理论,用有向图的节点描述加工特征,用有向边描述加工特征之间的基准关系,从而有向图上经过所有节点且没有环路的有向路径即为可行
姚劲波,湖南益阳人,五八公司总裁兼CEO,1999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及化学双学位,他对企业域名策略,网络营销及网络服务渠道建设等领域都有涉猎。
热装是降低加热炉能耗的有效措施。必须利用板坯的潜热。用热工原理分析和计算了热焓增量。减小板坯在炉内热焓增量的措施:①降低板坯出炉温度;②提高板坯热装量。从分析和计
陈子聿,东南大学专业排名第一。姚依晨,专业排名第二。这两位学霸不仅拿奖拿到手软,而且还是恋人!从约自习开始拉近距离,对学习的热爱是他们的共同语言。近日,两人更是双双直博清
时下,正是种植生姜的好时节,在吐祥镇大河村,村民们正如火如荼的种植生姜,一片繁忙的景象。
国家农业项目众多,但是申请却很难,很多庄主说:“农业项目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太难申请了,没有关系根本不行。”小编认为农业园区争取国家财政资金补贴是要把握时间节点、讲
目前,消防对于警情分析方法主要是以人工分析的方法为主,存在效率低、误差率高、分析结果比较片面等诸多因素。文章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相似度分析等算法模型,提出以机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和衰败化似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如何减缓这个趋势,并实现乡村振兴,是世界很多国家必须
报纸
彭林,生于1949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