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溴联苯环境效应构效分析、环境转化机制及其毒性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0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溴联苯(Polybrominated biphenyls,简称PBBs)是一种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的溴系阻燃剂,共有209种同系物,1973年,美国密歇根州意外的将PBBs代替氧化镁添加到牛饲料中,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其危害性得以被重视,美国于1976年停止生产PBBs,随后各国陆续停产PBBs。尽管PBBs已经被停产禁用,但其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远距离传输性和毒性,可从产品中缓慢释放出来,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富集,且可通过母乳传递,具有一定潜在的环境危害,如电子垃圾拆解区域,依然具有较高浓度的PBBs分布。PBBs具有高阻燃功能性及其非环境友好性,但污染物构效与污染机理关系、PBBs环境迁移转化机制与转化产物风险评价,以及PBBs致癌性、发育毒性发生机制与调控,还存在诸多疑问,故本文从PBBs的环境综合效应构效关系、环境转化机制及其毒性风险控制策略等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结合功效系数法综合PBBs红外振动和紫外吸收光谱效应,构建兼具双光谱效应的PBBs综合光谱效应3D-QSAR模型,模型静电场和立体场对PBBs综合光谱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55.2%和44.8%。模型三维等势图中,静电场影响区域分布于PBB-153分子的3、3’、6’、4和5号取代基,立体场影响区域分布于4、5和3’号取代基,根据模型三维等势图信息选择负电性强、体积大的基团对PBB-153分子4、5号位点进行取代,可以提高PBBs的双光谱检出特征;此外,选择变化较显著的红外光谱效应,构建了标准差标准化方法修正的兼具PBBs红外振动强度、生物富集性和毒性三效应的3D-QSAR模型,可综合体现PBBs生物危害性与光谱检出性,模型静电场和立体场对PBBs综合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59.9%和40.1%。模型三维等势图中,静电场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2、4、3’、6’、3号位点和苯环骨架附近,立体场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3、4’和5’号取代基末端,在2号位点取代正电性强的基团,在4号位点取代正电性强、体积大的基团,可改善分子的红外振动强度、生物富集性和毒性综合效应;引入PBBs环境迁移性质,基于阈值法构建PBBs生物富集性、远距离传输性和最高红外振动强度综合效应的3D-QSAR模型,可综合反应PBBs的生物危害性、环境迁移能力和光谱检出性,模型静电场和立体场对PBBs综合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53.4%和46.6%。模型三维等势图中,静电场影响区域主要分布于2、2’、3、3’、4、5和6位点,立体场影响区域主要分布于3、3’、5、5’、6、6’和4号位点,在2、5和5’位点引入负电性强和体积小的基团可以改善分子的生物富集性、远距离传输性和红外振动强度综合效应。所构建的模型均具有好的预测能力、拟合能力和外部预测能力,且均通过了可靠性验证,实现了对于不同情景下影响PBBs环境效应的分子主要点位和官能团的识别,并通过改变基团性质改善PBBs的环境综合效应。本文结合文献推断并整理PBBs在环境介质中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燃烧氧化和生物体内代谢的转化路径,汇总PBBs及所设计的替代物各种转化产物,构建PBBs多种人体毒性(致癌性、发育毒性、肝毒性、表观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3D-QSAR模型,并结合毒代动力学模型进行上述转化产物的潜在生物毒性风险(啮齿动物致癌性、鼠类毒性、致突变性、潜在发育毒性、皮肤和眼刺激性、皮肤致敏性和水生生物毒性)评价。分析可推测光降解是PBBs更为主要的环境降解路径。PBBs及其替代物转化产物对生物的毒性风险较高,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致突变性和潜在发育毒性等效应,对水体生物如鱼类、大型蚤具有较高的潜在环境风险,总体上,PBBs燃烧氧化的产物存在更高的潜在环境生态风险。对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中,PBBs及其替代物转化产物的发育毒性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其中燃烧转化产物的人体毒性风险不容忽视。此外,以PBBs致甲状腺癌症效应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方法,以PBBs在AHR介导下被CYP1A1酶代谢为单、双羟基化代谢产物的过程作为分子起始事件(MIEs),以PBBs及其代谢产物与TBG蛋白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关键事件(KEs),构建PBBs暴露导致人体患甲状腺癌的有害结局路径(AOPs),基于2D-QSAR模型、氨基酸残基与结合能贡献度分析,探究PBBs致癌性(即不良反应AE)通路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氢键作用力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是影响PBBs致癌性有害结局路径发生的内在关键因素。由非键作用力合力分析发现PBBs及其羟基化产物主要以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与TBG蛋白结合,二者相互结合的关键氢键与疏水相互作用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Ala330、精氨酸Arg381与赖氨酸Lys270,为PBBs暴露下人体健康风险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最后,本文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与田口试验设计、分式析因试验设计耦合的方法,尝试辨识PBBs等10种具有发育毒性的典型内分泌干扰污染物分子暴露下人体复合发育毒性特征,同时开展分子发育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与灵敏度分析,筛选影响人体发育毒性的污染物分子关键结构参数,并据此筛选可以缓解PBBs等污染物人体发育毒性的辅食因子,为特殊暴露人群(孕妇、婴幼儿)制定预防或缓解人体发育毒性的辅食方案。研究表明,人体发育毒性受PBBs等10种具有发育毒性污染物的主效应控制,显著因子为PBB-153分子,显著效应统计值占比高达37.06%,识别缓解污染物分子发育毒性最显著的辅食因子为胡萝卜素和DHA组合,PBB-153暴露下人体发育毒性改善程度可达17.28%。辅食方案胡萝卜素和DHA组合下,其他污染物暴露的人体发育毒性多数显著改善,说明所筛选的辅食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旨在研究PBBs环境综合效应的构效机理、分析其环境转化过程及生物健康风险,深入分析和探索PBBs毒性风险机制以及调控方案,进一步完善PBBs的污染防控和风险评价体系,可为其他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及评价提供理论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地震勘探方法通过处理地表获取的地震波场来反映地下介质的结构,因此提高采集地震数据品质成为获取高质量地下介质图像的关键环节。利用地震波响应分辨地下构造和物性的能力取决于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当前,薄互层、岩性和复杂隐蔽油气藏等已经成为地震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常规的地震数据难以满足薄砂体等储层精细刻画的要求,宽频带地震数据采集还无法有效解决很多地震数据的高分辨率处理问题,因此需要对地震数据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目标检测算法逐渐进入到广大研究人员的视野中。然而时间不断变换,天气环境多变,目标种类多样等问题对智慧交通场景下的多目标检测(特别是精准检测)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基于一种三维场景空间的思想方法,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YOLOv3作为基础模型,提出两种精准检测算法研究智慧交通多目标场景下的机器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应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气候变化,迫使人们寻求并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目光投向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如今,开发环境友好型能源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未来全电动化可能会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有机-无机杂化卤化物钙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然而,在通过增加卷积神经网络深度来提高其特征表达能力的同时,模型逐渐变的过度参数化,很难部署在运算能力和内存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上。因此,研究如何在保证网络模型性能不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网络模型的参数量和浮点数运算量,对于将深度学习相关技术落地于实际具有重要意义。通道剪枝是一种结构化剪枝方法,也是常见的网络模型压缩技术之一,拥有着
本论文通过高温高压合成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l掺杂ZnO基材料的热电性能,通过对样品XRD的表征与精修,表明高温高压有效的调制了ZnO的晶格参数,光学带隙的缩小证明了高压对ZnO晶格的调制效应。另一方面,分别通过Al原子的掺杂方法和引入石墨烯的方法协同优化了ZnO的电学性质和热学性质。Al原子掺杂到ZnO中能够改变了ZnO的能带结构,使得费米能级进入到导带中有效提高了ZnO的载流子浓度从而
研究目的:人体正常牙髓组织中存在的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 DPSCs),已被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中组织再生,其研究前景良好。有研究表明炎性环境下的牙髓组织中同样存在牙髓干细胞,但其成骨分化能力减弱,若能对这种牙髓干细胞加以利用,则过去因不可逆炎症而需摘除的牙髓组织有望得到保留并发挥一定功能。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参与胚胎发育、炎症、
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我国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口基数庞大。尽管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截止到目前仍然没有可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一旦感染慢性化需长期服用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由于病情的不断进展,相应的医疗费用也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日益增加,最终导致严重的身体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找新的靶点并研发抗病毒作用强,副作用少,且在不损害肝脏的前提下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指一系列肠道炎症相关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中UC的主要表现是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涉及结肠和直肠的任何位置,一般从直肠黏膜炎症开始,并持续向结肠近端延伸。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UC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这其中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上皮屏障缺陷、免疫反应失调和环境因素等。而随着UC病程的发展,多数患
下咽恶性肿瘤占全部头颈部癌的比例约为3%-5%,其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约为40%左右。由于初始症状并不典型,因此往往就诊时已处于肿瘤晚期,预后不佳。手术联合使用细胞毒药物化疗或放疗是常规治疗下咽癌的手段,尽管多年来下咽癌的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由于手术需要将全部喉结构或部分喉及下咽组织切除,使患者术后面临器官基础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明显的问题。传统抗癌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往往较多,因此,研发高活
随着大容量高速通信、低轨卫星互联网、新体制雷达及电子对抗等新兴领域对大功率和高频率电磁波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真空电子器件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真空电子器件的典型代表,行波管由于具备输出功率大、工作波段高、整管效率高等优势,在这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新型加工制备工艺的涌现和成熟,小型化行波管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提供高频率大功率电磁波源的同时,还要力求结构尺寸小、工作电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