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蔬果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的生物可给性与健康风险评估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膳食暴露评估是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关键步骤之一。以膳食摄入总量为依据开展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是其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膳食摄入是生食蔬果中的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最为主要的暴露途径,运用体外模拟方法测定不同蔬果中农药残留摄入人体后在模拟胃肠环境中的生物可给性,并以此评价农药残留的食用安全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以番茄、黄瓜、胡萝卜为生食蔬果代表,以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啉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为对象,建立了模拟胃肠液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基于SHIME模型的生物可给性体外测定方法,研究不同种类生食蔬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影响因素,并以合肥市常见蔬果为例,运用生物可给性评估了蔬果中农药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研究结果将为科学评价不同蔬果中农药残留的健康风险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食蔬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模拟胃肠液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基于模拟人体胃肠消化的SHIME模型,建立了番茄、黄瓜和胡萝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添加回收结果表明,在0.5、1.0和5.0 mg/kg的添加水平下,番茄、黄瓜和胡萝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模拟胃液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3.90-117.15%,相对标准偏差为1.71-9.06%;在模拟肠液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8.08-106.50%,相对标准偏差为0.35-9.62%。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LOQ均为0.05 mg/L。该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2、基于SHIME模型的生物可给性体外测定方法影响因子的研究根据SHIME模型的模拟参数,分别研究了 pH值、消化时间和固液比(S/L)等影响因子对生物可给性体外测定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胃肠液pH条件、消化时间及其膳食摄入后食物质量与胃肠液体积的比值(S/L)是影响生物可给性体外测定方法的重要因子。3种生食蔬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生物可给性总体上随着pH值的增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模拟胃液、肠液的pH值分别为2.54、6.51时,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相对较高;函数拟合明确了 S/L与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之间存在良好的对数相关性,R2为0.8658-0.9843;而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受消化时间影响较小,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并分别于2 h(胃阶段)、4 h(肠阶段)时达到释放平衡。基于人体正常生理条件,确定了测定番茄、黄瓜和胡萝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可给性的SHIME模型参数为:模拟胃液的pH 2.5,消化时间2 h;模拟肠液的pH 6.5,消化时间4 h;膳食摄入后的生食蔬果质量与模拟胃肠液体积的固液比值为1/100。3、生食蔬果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及膳食成分作用规律的研究在确定的SHIME模型下,测定了番茄、黄瓜、胡萝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啉在番茄、黄瓜、胡萝卜等3种生食蔬果中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9.44-75.28%、28.75-75.28%、55.27-90.92%和33.23%-78.33%。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可给性受其理化性质(水溶性、酸碱性等)及不同蔬果基质影响,在3种生食蔬果中的农药残留释放大小依次为:胡萝卜>黄瓜>番茄。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2016版)》中关于蛋白质、膳食纤维及植物油等主要膳食成分的百分含量,评价了不同膳食成分强化下生食蔬果中农药残留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膳食纤维可使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可给性降低18.38-67.91%,植物油可使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可给性降低11.27-44.29%,但添加蛋白质会造成胡萝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可给性的增加。4、Caco-2细胞模型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转运吸收行为建立了 Caco-2细胞及其与肠道微生物共同培养的体外模型,研究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体外肠上皮模型中转运吸收行为。结果表明,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量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6 h时,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转运量大小依次为:啶虫脒(883.80 ng)>噻虫嗪(649.61 ng)>吡虫啉(321.94 ng)>噻虫啉(282.39 ng)。ANOVA分析显示,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Caco-2细胞模型的双向转运吸收量差异显著(P<0.05),其在AP→BL测的转运吸收量较高,主要与Caco-2细胞模型双向膜的极性有关。相同时间内,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转运吸收量是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和螺螨酯的10000倍,表明水溶性较高的农药易被吸收,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相对更大。研究肠道微生物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体外肠上皮模型中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对肠上皮细胞单层具有屏障作用,可减少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体外转运量,且影响大小具有时间效应。通过表观渗透系数(Papp)及渗透方向率(PDR)分析,发现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转运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5、基于生物可给性评估生食蔬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建立了同时检测番茄、黄瓜、胡萝卜鲜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残留分析方法,并检测了合肥地区3种生食蔬果实际样品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实际样品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检出率为12-25%,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啉在3种生食蔬果实际样品中的残留水平分别为ND-0.023 mg/kg、ND-0.031 mg/kg、ND-0.017 mg/kg、ND-0.016mg/kg,均未超出其最大残留限量值。基于检测的实际样品残留水平,采用残留平均值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并用生物可给性修正3种生食蔬果的膳食摄入残留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啉的风险商值(HQ)在5.27×10-5-9.85×10-3之间,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黄瓜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HQ相对较高,是番茄和胡萝HQ的5-100倍。基于生物可给性的农药膳食暴露风险数据显著低于以摄入农药总量为依据的风险评估方法,若不考虑生物可给性,生食蔬果中4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风险将被高估14-65%。
其他文献
运动量与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密切相关,然而鸡运动量难以度量,制约了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日均步行数做为度量鸡运动量的指标,探究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性状及其分子机制,开展了以下5个研究:(1)选取600只公母各半体重相似的1日龄皖南三黄鸡,通过脚环计步器记录10至16周龄日均步行数,探讨鸡生长过程中日均步行数的动态变化并分析性别及日龄对鸡日均步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12周龄和第13周龄的
一直以来干旱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生产中通过选用耐旱品种和优化灌溉模式是在水分亏缺条件下保证玉米安全生产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利用两个对干旱耐受性不同的品种,郑单958(H1)和中单909(H2),设置了3种灌溉处理(充分灌溉:FI;开花期灌溉:RI;雨养:RF),连续开展2年(2017和2018)的大田试验,测定了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皖东牛是分布于安徽省东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地方牛种资源,具有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气候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同时具有耐粗饲和抗病力强等特点。在广泛进行人工授精的今天,优良种公牛对牛的遗传进展影响最大,优秀种公牛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理解精子发生的基因调控机制,对于皖东牛种公牛的选育、前期饲养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选择皖东牛3月龄犊牛(未成熟)和3岁公牛(性成熟)各3头,采集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
蜜蜂是重要的社会性经济昆虫,它们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蜂产品,而且还在为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授粉服务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蜜蜂种群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虽然引起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还未可知,不过很多学者表示可能与农业生产中杀虫剂的使用关系密切。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目前应用量最大的杀虫剂之一,被广泛用于各种蜜源植物害虫的防治。迄今已经有大量研究从生存、生理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以及质量,机电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优化,在保障技术工艺水平的基础上,优化安全施工建设。结合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实智能化、安全化的技术推广,强化技术层面的生产力,结合自身发展要求以及安全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应用体系,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机电工程施工的效率,进而保障机电工程施
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0%以上,提高饲料效率有利于降低成本。剩余采食量(RFI)是衡量畜禽饲料效率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大多数RFI的研究仍集中于商品鸡,对于皖南三黄鸡RFI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全转录组学挖掘影响皖南三黄鸡RFI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并探究相关非编码RNA(nc RNA)的转录调控机制。共计1008只皖南三黄鸡被选择为实验材料,测定56-98日龄鸡的生长性能和饲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致的辣椒疫病,可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发病,给辣椒生产带来巨大风险。目前,甲霜灵是防治辣椒疫病等植物病害的主要杀菌剂。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该菌对甲霜灵抗性日趋严重。但迄今辣椒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给抗药治理带来困难。本研究以SD1亲本敏感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药剂驯化诱导获得一株抗性突变菌株SD1-9。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和以已公布的辣椒疫霉全
早熟性是牛品种评价和利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涉及到牛的性成熟和经济性状成熟,已被作为青春期年龄、体重、生产性能等经济性状的重要考评指标。在牛育种中,早熟性常被用来选择亲本和评价育种方案的重要依据。牛青春期启动过程像其品种资源一样复杂多变,其青春期启动的基因调控复杂,遗传基础不明,一直是肉牛遗传育种领域需要破解的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GPR54基因是调控青春期启动的关键候选基因。目前我们对肉牛GPR
家鸭脂肪沉积对肉品质造成的影响及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是家鸭遗传育种领域重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肌内脂肪(IMF)含量作为禽类肉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尚缺乏关于鸭的肌内脂肪含量候选基因及选育分子标记。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肪细胞形态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影响巢湖鸭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机理,为鸭肌内脂肪含量分子选育提供重要候选基因。选择84日龄健康巢湖鸭公母各60只,翅下静脉采血用于血脂含量分析,断颈处死后采
昆虫内共生真菌在昆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有效防治有害昆虫的新靶标。因此全面阐明白背飞虱体内共生真菌的种类、丰度及功能,有利于为进一步研发基于共生关系的防控新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以白背飞虱内共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IT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白背飞虱不同发育时期内共生真菌的种类,同时比较了 IT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宏基因组等技术对白背飞虱内共生真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