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学习专题”的课程结构,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实践更加受到关注。教学立意指教师在借鉴史学成果,把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确定的一节课的中心和灵魂。它植根于三个相关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化理论。教学立意的实施,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通过考察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上建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进而确立教学立意。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教学立意感悟课程的核心思想,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因此,教学立意的实践对丰富高中历史课堂的思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历史教师的专业性,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立意实践的现状,本文选取了江苏省扬州市H中学、江苏省盐城市B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为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数据和进行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立意在高中阶段的实践频率较低,教师只有在执教公开课或者某些较为容易把握主题的课题才会考虑教学立意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教师只满足于完成学校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教学进度,实行“拿来主义”,照搬网络中的现成教案、课件,疏忽对本课教学立意的研究,漠视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疏于寻求课外拓展性资源以实现教学立意下的高品质延伸。究其原因,有课务繁重、自由支配时间少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制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知识的落后、学生认知水平限制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立意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从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途径两部分,提出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有效实施的建议。既然教学立意的受众是学生,而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教学立意是基于对教材、对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因此实施时需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整体化教学、历史时空发展逻辑三大原则。针对教学立意实践的具体方法途径,本文提出四个方面要领:一是紧扣课标,深入挖掘主题,找出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或观点作为教学立意;二是创设情境,重视课堂生成,透过情境复现,从表象抽离出教学立意;三是把握细节,拓展处理教材,透过历史细节凸显教学立意;四是关注前沿,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运用新观点、新材料,实时更新教学立意,彰显历史课堂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