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电磁场的等离子体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飞行器的再入过程中,由于激波压缩和摩擦高温在其表面上产生等离子体,并附着在飞行器表面,被称为等离子体鞘。等离子体鞘是高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引起通信黑障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通信环境是飞行器安全返回陆地的重要条件,因此通信黑障成为空天飞行器研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交叉电磁场的方法,研究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为解决通信黑障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探讨了等离子体的特性参数以及电磁波在等离子体层传播的产生的现象和造成电磁波传播失效的原因。(2)基于Matlab数值仿真,研究不同电磁波频段,不同等离子体参数包括等离子频率、温度、压强和碰撞频率等对电磁波传播衰减的影响。基于RAMC飞行试验,从等离子体中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出发,研究分析了0-30GHz频段内电磁波的吸收系数、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及衰减系数。此外,讨论了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密度和碰撞频率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等离子体密度有利于电磁波的传播,当电磁波频率小于等离子体频率时,碰撞频率对电磁波的传播起帮助作用;当电磁波频率大于等离子体频率时,碰撞频率对电磁波的传播起阻碍作用。与电子密度呈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及正态分布相比,电磁波在呈抛物线分布的等离子体中传输损耗最小。(3)建立了外加磁窗模型,研究了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不同极化的电磁波在等离子体层的传播衰减特性,并利用CST仿真软件,基于Drude模型模拟等离子体,仿真验证研究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研究表明外加磁场可明显降低圆极化电磁波衰减,且同等条件下右旋极化比左旋极化电磁波的衰减更小,为了获得较小的电磁波衰减,右旋极化电磁波所需的磁场强度也小于左旋极化。(4)讨论了各种等离子体生成技术,并设计了一种采用辉光放电的新型等离子体发生器。仿真表明,其能够产生大面积,长持续时间,连续密度可控和无电极屏蔽的等离子体,为开展等离子体中电磁波传播实验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从采自海南岛三亚湾的一种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中分离到1个新的对苯二甲酸二酯衍生物,通过波谱方法和化学转变测定其结构为对苯二甲酸-1-异丁基-4-(2′-乙基-正己基)-二
为了研究快速识别虫眼枣与正常枣的有效方法,利用特征波长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波段比算法进行虫眼枣识别。首先,利用NIR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130个长枣(50个正常、80个虫眼枣)图像,提取并分析不同类型长枣特征区域的平均光谱曲线,对970~1 670 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7个特征波长(990,1 028,1 109,1 160,1 231,1 285,1 464 nm)。然后,对长枣图
引用一种带有量纲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常数,很容易建立它与黄昆因子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出类胡萝卜素分子每个碳碳振动模的电子-声子耦合常数。测量了β胡萝卜素分子在极性溶剂
粉尘暴露问题在中药制药企业中普遍存在,由于工艺条件和设备使用的不同,药厂间的药物粉尘暴露问题存在差异。本文选取某中药厂的粉碎工序作为研究对象,该工序药物粉尘外溢现象明显,生产期间车间地面及设备表面会附着一层药物粉尘。通过现场采样确定该工序的药物粉尘暴露水平,尘源处PC-TWA为9.27mg/m3、PC-STEL为15.56mg/m3,均超过标准GBZ2.1-2007中其他粉尘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同
研究了几种常规前处理方法对玻璃澄清剂中砷测定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预氧化处理、后酸式湿分解的前处理方法。较传统碱熔法而言,该方法简单方便且可操作性强,同时可避免传统酸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行CT全脑灌注成像,一次对比剂注射得到平扫容积图像、CT血管成像图像
胺唑草酮是由拜耳公司研发出来的一种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其为光合作用抑制剂,通过抑制敏感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电子传递而控制早熟禾,可以有效的防治甘蔗和玉米上的一年生禾本
以苏丹红Ⅰ作模板分子,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出微米级苏丹红Ⅰ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做成微固相萃取柱,直接安装在流动注射系统的八通阀上,对样品溶液中的苏丹红Ⅰ进行在线分离和富集
采用自催化法,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了InP/InGaAs核壳结构纳米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线形貌,在核壳结构纳米线的顶端催化剂转化成了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香水百合的头香成分,通过保留指数与质谱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E)-罗勒烯、芳樟醇、苯甲酸甲酯、(E)-2-甲氧基-4-(1-丙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