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纯西医治疗组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及治疗前后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总结SAP各证型及治疗前后不同的CT影像特征,为中医辨证与治疗提供影像学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86例SAP患者临床资料及CT图像,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和胃脾实热型(本研究中未见肝郁气滞型患者)。分析两组SAP治疗前后的CT表现。收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入院72h内的APACHE-Ⅱ评分、发病7天内首次CT检查的Balthazar CT评分及复查CT的Balthazar CT评分、病程中出现的局部并发症和系统并发症。结果1、86例SAP治疗后胰腺各径显著缩小、密度增加(P<0.01),右侧肾旁前间隙、右侧肾周间隙、膈下腹膜外间隙、腹膜下间隙及右侧胸腔等处积液明显吸收减少,肺下叶复张(P<0.05)。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9例,纯西医治疗组1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5.91±11.99岁、44.65±16.07岁(P>0.05),APACHEⅡ评分中西医组(11.93±3.74)明显高于西医组(9.71±3.37)(P<0.05),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异;治疗后急性渗出的吸收、肠系膜受累改善中西医组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两组间主要在肝周间隙和/或隐窝和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的吸收差异明显(P<0.05);中西医组胰腺肿胀、密度改善显著(P<0.01),西医组仅胰体径、胰尾径和平扫时胰头密度改善明显(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3、中西医组无肝郁气滞型病例,肝胆湿热型的盆部腹膜外间隙及肝周积液、肠管积气积液等发生率高于脾胃实热型(P<0.05)。结论1、86例SAP患者在治疗后胰腺各径线、密度、胰周及邻近区域渗出情况得到明显改善;2、在相近的治疗时间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的吸收、肝周积液的吸收、肠系膜受累改善情况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组;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胆湿热型SAP病变累及间隙数量及肠管受累发生率高于脾胃实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