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儒学观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是近代中国儒学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颠覆了许多传统儒学思想中的定势,对于近代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和丰富,做出了尤为重要的贡献。胡适自幼受到程朱理学的濡染,后又留洋美国师从杜威,深受实用主义等西方文化的渲染。他曾赞扬过孔孟儒学,也曾严厉批判过宗教化的儒学,在国人的心中胡适一直以来是一个“反孔非儒”的反儒人士形象。胡适生活是中西文化交融涌动的年代,在他的身上有许多时代的特征,新思想与旧传统、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两种截然不同特质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并存于一体,故而使得他的儒学观显得格外的复杂和难以把握。他一面是对儒学的激烈批判,一面又是对儒学的真切维护和辩解。通过对他这种看似矛盾态度的研探,可以看出,胡适批判的只是宗教化的儒学,而他对待孔、孟以及儒学的传统精髓是尤为尊崇和褒扬的,并认真指出儒学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得到发扬光大。本文试图从胡适儒学的论著和文章入手,探寻出胡适对儒学的真切态度,从而还原这位近代国学大师真实的儒学观。
其他文献
伴随着民主、平等、博爱等观念的出现,保障劳工权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劳工主体对权益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管理者也认识到了保障劳工权益的重要性。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
儒学与宗教关系的问题已有四百余年的研究历程,包含三个高潮:第一,16世纪耶稣会士入华传教之中西初识至礼仪之争时期,集中讨论了儒学中是否包含至上神的信仰以及中国礼仪的性质,这
学位
学界对组织惯例的理解已经从早期的纯行为化理解转变为包含了一定认知因素的行为化理解,然而在他们的理解中依然更看重行为,甚至认为认知的改变也是由行为的改变实现的,对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