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一个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演进过程,是破解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看,推进城镇化,有力地刺激了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四川和全国一样,将有更大的城镇化空间。随着大量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带来巨大内需释放,推动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当前新常态下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看,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其带动能力强、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对经济稳增长支撑大的效应。近年来,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镇化率持续不断提升,对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功能不完善,管理层次不高问题突显,城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土地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存在分割,阻碍了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制约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离“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展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已成为我省城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从理论层面开展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解构和研究,以期从政府规制的视角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律,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撑。特别是在当前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产领域“去库存”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开展对四川新型城镇化政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著作、案例的分析研究,在研究国内外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中的政策经验借鉴分析,形成了本文的理论指导框架。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创新和改革的步伐,消除一切制约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观念和制度障碍。通过以解构《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方式,加强政策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