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油酸对肝细胞脂质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l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质组学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通过对生物系统中内源性脂质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以及对脂质分子的代谢通路进行全面研究从而在疾病诊断或治疗、疾病生物标志物鉴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脂质组学包括靶向脂质组学和非靶向脂质组学两种研究方法,由于非靶向脂质组学能够检测生物系统中所有内源性脂质分子,因此非靶向脂质组学更适合于生物标志物的鉴定。脂肪酸是六大营养元素中脂质的重要的组分之一,根据脂肪酸碳链中双键的数量,脂肪酸被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棕榈酸(palmiticacid,PA)是代表性的饱和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OA)是代表性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A、OA能够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影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但是目前尚且没有利用脂质组学进行系统地检测PA、OA处理后肝细胞中脂质代谢产物的研究。因此,本实验利用基于HPLC-MS的非靶向脂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和相对定量检测PA、OA处理后肝细胞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研究PA、OA处理是否能够引起肝细胞中脂质代谢产物发生变化以及脂质的具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PA、OA分别处理后肝细胞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均发生显著变化,检测到脂质代谢物共22类脂质,可以分为4大类,包括磷脂、鞘脂类、中性脂肪以及脂肪酰类和其他脂质。统计分析后发现,PA处理后,肝细胞中共有12类脂质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包括含量显著升高的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鞘氨醇(sphingomyelin,SPH)、神经酰胺(ceramides,Cer)、己糖神经酰胺(hexosylceramides,HexlCer)、二酰甘油(diglyceride,D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酰基肉碱(acyl carnitine,AcCa)和 N-乙酰乙醇胺(N-acylethanolamine,AEA)以及含量显著降低的二己糖神经酰胺(dihexosylceramides,Hex2Cer)、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和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hE)。OA处理后,肝细胞中共有10类脂质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LPC、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Cer、Hex1Cer、Hex2Cer、ChE、辅酶(coenzyme,Co)的含量显著降低,而 DG、TG和AcCa的含量升高。综上,本实验利用基于HPLC-MS的非靶向脂质组学定性和相对定量检测PA、OA处理后肝细胞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多重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证明,PA、OA处理导致肝细胞中脂质代谢产物发生显著性变化。
其他文献
有机力致发光变色材料近几年发展迅速,在荧光追踪试剂、有机发光二极管、应力检测、防伪加密、生物细胞成像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力致荧光变色材料(MFC)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刺激响应型材料,开发MFC染料最重要的是设计给受体型(D-π-A)荧光染料,通过调节体系中D的给电子能力、A的电子接受能力、π桥单元的空间大小来调控染料分子的性能。具有AIE活性的D-π-A型共轭化合物通常带有可强烈扭曲的骨
学位
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三类随机传染病数学模型.揭示环境噪声干扰下,疾病的传染规律.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以及预备知识.第二章,建立了一类随机乙肝传染病模型.首先,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随机系统存在全局唯一正解;其次,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借助Khasminskii的理论证明该随机模型存在唯一的平稳分布;然后,应用强大数定律等得到疾病灭绝的充分条件
学位
本文研究了两类随机竞争恒化器模型和一类具有变消耗率的随机食物链恒化器模型的随机动力学行为,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以及本文所用到的基础知识.第二章,考虑了一类具有抑制剂和变消耗率的随机竞争恒化器模型.抑制剂对微生物有双重影响,它不仅能控制有害微生物,而且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目标微生物)的生长.首先,证明了随机竞争模型具有唯一的全局正解.其次,利用随机Lyapuno
学位
学位
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Nevski,2n=4x=28,ScScYcYc)是小麦族鹅观草属的多年生异源四倍体植物,具有抗条纹花叶病、抗大麦黄矮病、抗赤霉病、耐寒抗旱、抗除草剂、多花多粒等优良特性,属于小麦族的三级基因库,是小麦种质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纤毛鹅观草中的优异基因,本研究综合利用FISH核型分析、ITS序列比较和跨内含子分子标记分析,
学位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饲经济作物,在全球农作物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在工业或者食用上对大豆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依赖扩大进口量对粮食安全非常不利,而大豆常规育种的速度已不能满足国民对大豆的需求,挖掘并克隆大豆中控制产量、抗病、抗逆相关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理想性状的大豆植株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大豆转基因株系Y6-1①与其他转基因株系、野生型大豆Williams82相比百粒重减少,
学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稻米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稻米品质改良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垩白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指标,对稻米品质有重要影响。目前,不同学者围绕垩白性状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在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关于垩白性状的遗传研究,已经发现200多个与其相关的QTL位点,但是仅有少部分QTL被精细定位和克隆,进一步挖掘相关位点和基因对阐释垩白形成分子机制,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有重要意义。本研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不仅使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同时也使得极端高温胁迫事件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加强。温度升高已经对全球多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造成了明显影响。针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升高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生产力影响定量化预测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利用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Grow和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综合利用GIS技术和情景模拟试验等,定量分析了增温1.5℃(1.5℃ HAPPI
学位
小麦品质主要受品种、栽培措施、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江苏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省内生态类型复杂,从北向南土壤气候类型变化大,导致各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显著。因此,探究江苏省小麦品质区域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江苏小麦品质区划提供参考。本研究以2 018和2 019年间江苏省小麦生产县(区)种植大户抽样的籽粒样品为材料,分析品质指标,探究不同生产区域小麦主推品种及栽培品种在不同区域的品质变
学位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养殖者的养殖倾向完全转变,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更受欢迎,个别本土家畜甚至走向灭绝,比如阳坝牛、高台牛等。外来品种也不断冲击本土优良品种的数量,本土优良畜种岌岌可危,同时有些地方品种近亲繁育严重,会出现繁育困难、成活率低及优良基因难以延续等问题,精液冷冻技术的出现也大幅改良现有的繁育技术。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土优良草食家畜品种,本试验基于人精液DNA试剂盒提取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