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及病理超分期检测的初步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纳米碳宫颈注射示踪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探索前哨淋巴结病理超分期检测方法及意义。  方法:  纳入从2016年09月至2018年0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例,术中选择宫颈3、9为注射点,追踪最先黑染的淋巴结,术后所有切除的淋巴结均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对于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AE1/AE3染色,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  结果: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11例成功显示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1.67%(11/12),前哨淋巴结定位于髂外区30.43%(21/69),髂总区27.54%(19/69),闭孔区17.39%(12/69)。2名患者的3枚淋巴结有转移,经HE染色检出,且均被纳米碳检测出,前哨淋巴结灵敏度100%,假阴性率0%,阴性预测值100%。病理超分期检测出7.6%(5/66)SLN常规病理检测不能发现的微量转移,并发现被传统HE染色遗漏的25%(3/12)患者检出SLN存在微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  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宫颈注射纳米碳显示前哨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前哨淋巴结的病理超分期可以发现传统病理学不能发现的微量转移,可能对低-中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检查数据、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综合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