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其控制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设计可用于高速精密作业的并联机构为目标,为了解决速度和精度之问的矛盾,对机构的动力学及其控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导出了评价机构速度加速度性能和耦合性的度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量化机构动力学性能的指标,将机构对工作空问的要求处理成对结构参数的几何约束,以机构在预定工作空问动力学性能最优为目标,得到兼顾工作空间与动力学性能的结构参数。建立机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机构系统在主动力、工作负载和惯性力等共同激励下的振动特征及响应,评估振动引起的运动误差和动应力。根据构件振动的型态,提出振动控制的适宜方法,设计出作动器的结构。为了兼顾系统对响应速度和控制能量的要求,选取系统状态变量和控制能量的二次型构造衡量控制品质的性能指标,建立系统弹性振动最优控制模型,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机构振动水平。  本研究将动平台的运动分解为平动和定点转动,设计出动平台的位形检测装置,为了抑制动力学模型巾难以准确描述的因素和参数变化对机构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两种自适应控制的策略,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采用前馈环节补偿重力项,根据系统的状态误差和参数误差自动调整系统的输入,使系统具有渐近稳定的动态特征。非线性PID自适应控制,对系统难以准确描述的因素,提出预估校正法,将它们处理成含有变化参数的因素,控制系统具有预估参数误差并随之作白适应变化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在缺少机构实体模型的情况下,利用ADAMS软件创建了并联机构虚拟样机,将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和弹性动力分析建立的基础理论与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其仆:确性。最后研究了一种典型结构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及其控制问题,得到了十分相似的结论,说明本文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对并联机构的设计具有通用性。
其他文献
针对现代驱动装置中大功率与高精度、快速响应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提出了电-液混合驱动的新思路。研究混合驱动系统动态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系统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系统定位精度与响应速度的目的。本文首先论述了混合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电液混合驱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它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其次,进行电液混合驱动系统设计理论研究:建立了描述液压比例阀动态性能的数学方程和液
对于一个三能级原子体系,原子的两个基态能级通过微波耦合起来,其中一个基态能级可被激发到里德堡态,从而可观察量子跳跃现象.本文采用量子轨线方法研究了微波调制的里德堡原
柴油机的尾气处理一直是关系其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循环流化床(CFB)在反应效率以及热传导效率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柴油机节能减排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对于非定常的工
机械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技术是流体传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AMT机械自动变速器是在普通机械变速器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而成。它符合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分析总结了电子AMT和电液AMT两种变速器的优缺点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喷嘴转板随动马达,这种喷嘴转板随动马达主要由步进电机、随动轴和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