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写作具有规劝性的特点,作者必须建立自身立场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这使得作者立场受到国内外研究的普遍关注。最近几年,立场名词成为了研究作者立场的新思路,但学界对其探讨有限,尤其是对学科间差异和历时对比研究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基于Jiang&Hyland(2015)的立场名词分类框架,使用已有语料库搜索程序与自建程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料挖掘,采用先提取再抽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人工分析工作量,以此提高分析精度并尽可能扩大语料库。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政治经济学和理论物理软硬两个学科,共计40篇博士论文中立场名词使用频率和分布特征上存在的学科差异与学科差异对立场名词使用的制约作用,并探讨了两个学科在1980年代和2010年代立场名词使用呈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以政治经济学和理论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为例为例,学科差异对学术语篇中立场名词的使用有何种影响?2)相比三十年前(1983-1988),现今(2012-2017)两个学科在立场名词的使用频率、分布方式、选词方式上有何不同?这种差异是否反映了该时期学术写作的某种趋势?研究发现,在学科差异上,属于软学科的政治经济学立场名词使用频率较属于硬学科的理论物理高72%,且两个学科对立场名词分类框架下各小项的使用有显著差别。政治经济学虽总体上使用了更多立场名词,但主要体现在“事件”、“话语”、“认知”、“质量”四个小项,符合了该学科多引证多思辨的特性;理论物理学虽总体上使用频率更低,但在“方式”小项上反而超过了前者,符合该学科重研究方法的特征。学科文化和学科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提取并比较两学科最常用立场名词,本研究发现学科文化对作者的立场名词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政治经济学选词更直接,理论物理学则更隐晦,这体现了学科差异对立场名词的制约作用。其次,在历时变化上,相较于三十年前,现在两个学科的立场名词使用频率有趋近之势,政治经济学论文中立场名词的使用降低了13.7%到每万字67.415例,而理论物理则提高了17.5%到每万字45.545例,这是近年来跨学科研究热潮对学术写作影响的结果。然而,此一升一降主要体现在“事件”和“话语”两个小项的频率上,这是因为在这三十年间,属于软学科的政治经济学采用了更多传统上更“硬”的研究手段,而对论述需求降低;而属于硬学科的理论物理学则更多地提及了其他研究,需要加强对相关研究中出现的“事件”和“话语”进行论述,变得更“软”。此外,观察各学科的最常用立场名词,可以发现选词策略变化较少,这说明虽然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对立场名词的需求量有影响性,但学科内部仍然有很强的立场表达统一性,立场名词在学科内的词汇意义、表达方式有其延续性,能为历时研究提供较为稳定的标的。本研究以作者立场为视角,对立场名词在不同学科、不同年代的使用频率、分布规律及选词习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正确地了解作者立场与立场名词的使用对作者进行学术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可以使作者在表达自身立场时,有意识地贴近学科特点、时代特点,提高说服力。同时,在学术写作的教学中,通过正确掌握立场名词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为各种学术背景的学生提供更恰当的立场表达训练;学生也可以在阅读与模仿已有学术文章时避免干扰,使自己的立场表达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