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蛋白聚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肝病之一,探明发病机制并确立特异度、敏感度高的血清分子标志物有助于该病的防治,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相关代谢紊乱的发生。我们的研究首先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血浆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与NASH发生发展有关,进一步通过建立细胞模型探讨了DCN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及机制,为NASH的精准诊断及靶向性治疗方法的研发奠定基础。第一部分核心蛋白聚糖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依据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防治指南(2018版)》,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门诊及住院NASH患者6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收集纳入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肝脏生化学、肝脏超声及瞬时弹性成像检测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DC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DCN诊断NASH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明确诊断界值。结果:1.NASH患者血浆DC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56.12±1.46 vs.44.72±1.86 ng/m L),P<0.001。2.血浆DCN诊断NASH的曲线下面积为0.75,最佳诊断效能时灵敏度58.3%,特异度93.3%。结论:NASH患者血浆DCN表达上调,DCN是诊断NASH的潜在无创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核心蛋白聚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机制目的:探明DCN在NASH中调控肝脏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Hep G2细胞,以0.3m M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构建NASH细胞模型(PA组),经si RNA质粒靶向沉默DCN基因(si DCN+PA组)。采用免疫荧光电镜、油红O染色及免疫蛋白印迹分析肝组织DCN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NASH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1.Control组细胞内散在少量脂滴,PA诱导的NASH细胞内大量脂滴沉积,而si DCN+PA组发生明显大泡性脂肪变性。免疫荧光显示Control组、PA组、si DCN+PA组细胞脂质含量递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与PA组相比,siDCN+PA组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固醇调节元件蛋白1c和脂肪酸合酶表达水平未受明显影响,而β氧化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3.与PA组相比,siDCN+PA组Toll样受体4、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p38)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NASH时血浆及肝脏DCN表达增高,通过调控Erk1/2和MAPKp38促进脂肪酸β氧化,增强脂质代谢,为NASH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单纯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79例,依据内镜下曲张静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套扎治疗组93例,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组86例,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内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记录内镜治疗前后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
目的:应用超声声衰减成像、剪切波弹性成像、剪切波频散成像技术评估MAFLD患者的脂肪变程度,探究超声定量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经腹部MRI检查诊断为脂肪肝的90名MAFLD患者作为MAFLD组,及同期住院的经腹部MRI检查诊断无脂肪肝的4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一周内完成腹部MRI及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测值包括AT
目的:评估COPD患者与非COPD患者或正常人群的饮食及体力活动等情况,探究饮食及体力活动等因素与COPD的关系;旨在为石家庄地区人群的COPD防治及临床COPD患者的饮食及体力活动指导等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和2020年9月至12月,分别以石家庄市三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诊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7例COPD患者和50例非COPD患者/健康人群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病例对
目的:具有锯齿状结构的病变可以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检出,包括炎症、腺瘤及腺癌,2019年新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胃异型增生(也称上皮内瘤变)定义为明确的肿瘤性病变,并且将锯齿状异型增生作为异型增生的一个亚型,分为低级别锯齿状异型增生和高级别锯齿状异型增生,这一亚型也被称为锯齿状腺瘤,有研究发现锯齿状腺瘤有侵袭性行为,并可迅速进展为癌。目前,消化道锯齿状病变在结直肠较常见且研究较为广泛,国内
目的:利用AECOPD、ACO患者血清刺激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建立局部炎症体外模型,PM2.5刺激炎症体外模型,检测IL-6、IL-10的浓度,探讨PM2.5刺激对AECOPD及ACO血清孵育的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PM2.5组,AECOPD组,ACO组,PM2.5+AECOPD组,PM2.5+ACO组。分组培养细胞6h,收集细胞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
目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在定位航行与空间探索实验中观察持续低氧条件下SAMP8雄性小鼠在给予双氢睾酮后行为改变。探讨双氢睾酮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观察双氢睾酮对持续低氧条件下SAMP8雄性小鼠海马HIF-1α及SYN、PSD-95、Drebrin蛋白等的表达。探讨给予双氢睾酮后去势小鼠海马的形态学、HIF-1α、以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Drebrin的表达变化,进
目的:肺部感染是一种肺实质炎症,以感染最为常见,累及部位以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多见。目前,下呼吸道感染是世界第四大死亡原因。由于肺部感染缺乏一种金标准的诊断方法,尽管各种新的医疗工具和医疗方法在不断地发展,肺部感染在临床上仍然很难被及时诊断。本研究旨在探讨痰液中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in sputum,S-HBP)在诊断肺部感染的价值,并与降钙素原(Pr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总发生率,比较不同病因间质性肺疾病亚组间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影像学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动态变化,总结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意义,为临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与思路。方法:以2019年6月19日至2020年7月8日于河北医科大
目的:旨在研究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用于重度与极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评估进行呼吸同步膈肌和腹肌联合电刺激是否优于单纯的膈肌电刺激。为COPD稳定期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肺康复治疗手段。方法:本试验为一项前瞻性、优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招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确诊为重至极重度CO PD门诊康复治疗患者,并将其随机分配至试验组
目的: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C.difficile)是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主要病因,患者的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目前,我们亟待寻找对肠道菌群作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