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星系核(AGNs)因其特殊性而成为当代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耀变体是活动星系核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子类,具有高光度、高偏振、快速大幅光变等观测现象和物理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其结构和物理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研究耀变体演化序列、辐射机制和结构模型。耀变体可以分为两类: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具有较强的发射线,发射线等值宽度(EW)大于5?;蝎虎天体没有或有较弱的发射线。本文主要对耀变体辐射参数吸积盘尺度和流量与色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耀变体简介,主要介绍了活动星系核观测特征、分类、模型和耀变体的观测特征。第二章是耀变体辐射特性和辐射机制,主要介绍了耀变体光学波段和高能波段的辐射特征和五种耀变体的辐射机制。第三章是耀变体光变,主要介绍了三种光变时标、测光观测和光变模型。第四章通过收集数据,用标准吸积盘方法、短时标光变法、连续波混响滞后法、微引力透镜法分析了活动星系核吸积盘辐射区半径,并对4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将耀变体和类星体参数比较,发现两子类的中心黑洞质量、光度和吸积盘辐射区半径都没有明显差别。选择高光度源进行研究,因此出现了两子类以上参数无明显区别的情况;(2)短时标光变法得到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比和黑洞质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连续波混响滞后法得到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比对黑洞质量的依赖性高于标准盘模型法,对于无法确定中心黑洞质量的源,可以利用连续波混响滞后法得到吸积盘辐射区半径;(4)微引力透镜法得到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比和黑洞质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该方法只适用于存在微引力透镜效应的类星体;(5)这些方法从观测上证明了吸积盘辐射区半径与黑洞质量存在相关性,验证了标准模型成立。为进一步在观测上寻找这4种方法所需要的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对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研究有重要意义。第五章利用调整流量基准面的方法修正19个费米Blazars的流量与色指数,通过对比修正前后色指数与星等相关关系,研究多普勒因子对于色指数的影响。研究表明:(1)修正前,只有5个源呈现明显的BWB趋势,2个源呈现明显的RWB趋势;(2)经过修正后,有9个源呈现明显的BWB趋势,6个源呈现弱的BWB趋势,只有4个源的色指数与星等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3)大约有一半的源的色指数受到多普勒聚束效应的影响,在修正后,这些源的色指数与星等的相关性增强。(4)多普勒因子的变化可能是造成BWB趋势变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