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高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沪宁高速公路凭借其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发达的区域优势,为周边省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长三角的交通大走廊和经济大动脉。各种灾害性天气对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等环节产生影响,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宁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已投资520万元在沪宁高速公路全线安装了26套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各种气象要素。此外,通过有偿合作气象部门为其提供预报信息服务以及进行设备维护,这在保障交通安全和公路运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沪宁高速公路花桥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现有成果,对影响沪宁高速公路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对高速公路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季的雾(霾)、冬季的降雨(雪)导致的公路结冰和积雪、夏季的暴雨等恶劣天气对沪宁高速的安全运营构成威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沪宁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的现状、用户的需求和满意度,结果表明:手机短信、广播和电子显示屏是用户青睐的气象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现有的预报产品以常规天气预报为主,用户对灾害性天气预警的需求有所增加;用户对雾(霾)、公路结冰、公路积雪和降雪的关注程度较高;用户对预报准确性和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普遍较高;用户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较低,且其支付意愿不受个体因素的影响。此外,通过气象服务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的分析,估算出2009年公司的气象服务投入约78.93万元,气象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约705.5万元,投资效益比为1:8.94。本文在总结的基础上,对提高沪宁高速公路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益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加强相关气象信息的监测预报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拓宽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研发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服务产品等方面。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需要改进的方面。
其他文献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带气旋(TC)移动动力学的工作一般针对单个基本因子(如环境流,TC非对称结构或TC非对称对流)的作用开展研究,属于单因子的工作框架。Elsberry近来指出了单个基本因子工作框架的缺陷。他认为,TC路径预报的问题比单个基本因子的理想框架要复杂得多;TC路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Elsberry提出了TC移动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另一方面,除了TC环流的非对称结构以外,复杂结
由雷电造成的各种危害在近几十年中显著增长,雷电灾害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对雷电活动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区域闪电定位系统还未能完全覆盖,此时对于能够在大范围进行闪电监测的WWLLN系统就显示出了独特的优点,如何对WWLLN系统的定位数据进行修正,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使用了江苏省闪电定位(ADTD)系统数据,评估了江苏省及周边区域内W
高塔、摩天楼及其它高建筑是地球上最容易受雷击的群体。由于此类建筑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向上先导,诱发雷暴云放电,自然也是受雷击次数最多的建筑群体,有些高塔全年可能会遭受几十次的雷击。同时,国内外专家常常通过高塔来捕获、测量自然雷电流,进而对雷电放电的物理机制进行研究。但是作为频繁遭受雷击的主要群体,高塔在遭受雷击时的暂态特性却很少受到关注,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高塔对雷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雷电预警,采用的数据有:2009年6-8月的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南京S波段Doppler天气雷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经综合处理和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水平风廓线VWP产品上的表现为:闪电发生前半小时左右,原有的单层或双层无资料区域迅速变小直至完全消失;在径向速度图像上的表现为:雷暴发展成熟阶段,低层风场表现为辐合上升的“S”型暖平流。(2)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
本文利用中国160个台站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再分析月平均海温及位势高度、海平面气压资料,引入综合分析气候反馈的统计方法—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合成分析应用在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诊断分析中,分别探讨了影响2009/2010年及其他典型年份气温东北冷西南暖(CNE-WSN)型的不同关键海域和可能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全球大洋海温异常主模态对冬季气温CNE-WSN型
本文使用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特征,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多发于5°N-25°N,110°E-170°E的海域。西北太平洋存在3个热带气旋高发中心,分别是我国南海、菲律宾群岛以东海域和马里亚纳群岛附近。(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49~1974年气旋频数波动增加;1975~1994年气旋频数较前一阶
本论文使用中日JICA项目期间四川盆地温江站的边界层铁塔观测资料在综合分析该地区近地层湍流方差特征、湍流通量、辐射通量和地热通量日变化和季变化特征以及下垫面能量平衡关系的基础上对辐射通量和感热通量进行了计算方法的研究。首先利用近年发展的涡动相关技术结合温江站边界层铁塔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的湍流方差、能量平衡四分量以及下垫面的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无因次风速方差在稳定以及不稳定条件下都满
本文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的500-10hPa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冬季(12-2月)和12、1、2月逐月北半球极涡的面积(S)、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φc)的三种环流指数,求得了它们的1948/49-2009/10年62年序列。初步分析了冬季北半球极涡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面积、海温(SST)变化及全球气温的关系。主要结论:(1)北半球冬季500-10h
本文根据1948年—2008年的NCEP/NCAR月平均资料,日平均资料,全国743站的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指数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趋势系数法等统计方法验证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江淮流域下游为暴雨强度增强的最大区域,故本文以此区域的46个连续的站点为代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分别找到了副高面积和强度,极涡的面积和强度几个环流因素。以及强对流降水天气方面的影响因子的变化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利用1951-2000年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日射站的月总辐射量、月直接辐射量和月散射辐射量的观测资料,以及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共70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象资料,结合浙江省1:25万DEM数据,对浙江省太阳辐射和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完成了丽水地区实际地形下100m×100m分辨率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地形反射辐射、总辐射以及月平均气温、界限温度起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