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辨率下区域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气候态的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特征,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多发于5°N-25°N,110°E-170°E的海域。西北太平洋存在3个热带气旋高发中心,分别是我国南海、菲律宾群岛以东海域和马里亚纳群岛附近。(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49~1974年气旋频数波动增加;1975~1994年气旋频数较前一阶段明显偏少.增加趋势更明显:1995~2010年气旋频数较前一阶段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集中出现在7~10月,8月最多,2月最少。(4)近62年热带气旋频数存在一个准2~4年和一个准6-8年的变化周期,其中2-4年的周期在1968~1976年最显著,6~8年的周期主要发生在1957~1979年。(5)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存在增多、减少、再减少三次突变过程,突变时间点分别位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在了解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气候特征后,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在15km、30km、45km、60km水平分辨率下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生成的频数特征、位置特征和频数变化特征进行了10年的模拟试验,考察其对分辨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生成的频数特征、位置特征和频数变化对分辨率敏感。分辨率的简单提高,并不一定会使模式的模拟能力有所改进。30km分辨率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和频数时间变化的模拟能力最强,45km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稍逊于30km分辨率模式。60km分辨率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最强,但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和频数时间变化的模拟能力不如30km和45km分辨率模式。而15km分辨率模式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综合模拟能力最弱。从大尺度环境的角度对模式在不同分辨率下模拟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分析表明,夏季南海西南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温湿条件不足,对流活动受抑制,是造成15km分辨率的模式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和位置模拟能力较弱的可能原因之一。夏季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高、低层相对涡度等条件适中,是造成30km、45km分辨率的模式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模拟能力较强的可能原因之一。夏季西南季风活跃,西太副高收缩东退,中低层相对湿度、低层相对涡度、垂直风切变等都适宜,是造成60km分辨率的模式模拟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能力比15km分辨率的模式强的可能原因之一,也是模拟热带气旋生成位置能力较强的可能原因之一。从个例角度对模式在不同分辨率下模拟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分析表明,热带气旋生成前期,30km、45km、60km分辨率的模式均模拟出了双涡合并和气旋生成的过程,而15km分辨率的模式模拟出的中p尺度涡旋由于尺度较小,相互之间距离远,没有发生合并。加之热带气旋生成前期大量干空气卷入高湿区,使15km分辨率模拟的中低层水汽含量不足,凝结潜热释放不足,对流发展受抑制,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
其他文献
地球上的气象灾害日益频繁,而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大、增长速度快。长期以来,防洪工程措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开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洪水灾情评估即是整个非工程防洪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估结果为灾害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论文在国内外洪水灾情评估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气象灾害中洪水灾情智能评估模型的研究理论和实现方法。针对评估因子与洪灾等级
雷电是发生在自然大气中的瞬间放电现象,并同时伴有声、光的出现。在现代生活中,雷击建筑物不仅造成建筑物损毁,使森林发生火灾,更严重的是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建筑物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建筑材料的多样化、新建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与通信信息系统及电子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对电力、广播电视、航天航空、邮电通讯、国防建设、交通运输、石油化工、
本文运用了Legget-Williams不动点定理和不动点指数定理以及相关不等式技巧,主要研究了几类偶数阶常微分方程多点边值问题的正解.全文共分五章,本人的主要工作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一章简述了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本文用到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第二章中,运用不动点指数定理讨论了如下一类具p-Laplacian算子的二阶方程组的边值问题.的正解.本章对f和g作类似超线
随着教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职数学开始用线上教学、线上布置作业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互联网平台,利用平台的技术工具布置数学作业,力求布置的作业精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分层布置作业;用积分奖励的方式评价作业的完成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大尺度低频环流季风涡旋与台风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对2002年和2009年两个季风涡旋活动进行观测发现,气旋初始扰动都首先出现在季风涡旋中心东部,一次季风涡旋活动可以伴随着一个或几个热带气旋的生成。进一步分析了2000-2009年季风涡旋活动与热带气旋生成关系,发现虽然季风涡旋的定义与环流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但是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大多数分布在季风涡旋的中心和东部,这可能与季风涡旋的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带气旋(TC)移动动力学的工作一般针对单个基本因子(如环境流,TC非对称结构或TC非对称对流)的作用开展研究,属于单因子的工作框架。Elsberry近来指出了单个基本因子工作框架的缺陷。他认为,TC路径预报的问题比单个基本因子的理想框架要复杂得多;TC路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Elsberry提出了TC移动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另一方面,除了TC环流的非对称结构以外,复杂结
由雷电造成的各种危害在近几十年中显著增长,雷电灾害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对雷电活动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区域闪电定位系统还未能完全覆盖,此时对于能够在大范围进行闪电监测的WWLLN系统就显示出了独特的优点,如何对WWLLN系统的定位数据进行修正,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使用了江苏省闪电定位(ADTD)系统数据,评估了江苏省及周边区域内W
高塔、摩天楼及其它高建筑是地球上最容易受雷击的群体。由于此类建筑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向上先导,诱发雷暴云放电,自然也是受雷击次数最多的建筑群体,有些高塔全年可能会遭受几十次的雷击。同时,国内外专家常常通过高塔来捕获、测量自然雷电流,进而对雷电放电的物理机制进行研究。但是作为频繁遭受雷击的主要群体,高塔在遭受雷击时的暂态特性却很少受到关注,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高塔对雷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雷电预警,采用的数据有:2009年6-8月的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南京S波段Doppler天气雷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经综合处理和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水平风廓线VWP产品上的表现为:闪电发生前半小时左右,原有的单层或双层无资料区域迅速变小直至完全消失;在径向速度图像上的表现为:雷暴发展成熟阶段,低层风场表现为辐合上升的“S”型暖平流。(2)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
本文利用中国160个台站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再分析月平均海温及位势高度、海平面气压资料,引入综合分析气候反馈的统计方法—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合成分析应用在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诊断分析中,分别探讨了影响2009/2010年及其他典型年份气温东北冷西南暖(CNE-WSN)型的不同关键海域和可能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全球大洋海温异常主模态对冬季气温CNE-WSN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