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地之一,有着较好的光热资源,小麦生产潜力较大,本研究在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塬沟壑区常态降水条件下旱地氮磷不同配比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趋势面分析,建立了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的趋势面模型,找出该地区得到小麦产量较高的施肥配比,以及产量最大值时施肥配比,利用所得趋势面模型可以对不同氮磷配比的小麦产量做出预测,为实际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趋势面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小麦产量变化趋势,模型拟合优度较高,R~2为0.95355417,利用模型求得小麦产量最高的施肥配比(x0,y0)=(178.1685,198.4053),即当施氮量为178.1685kg/hm~2,施磷量为198.4053kg/hm~2,小麦产量取得最大值6152.6kg/hm~2。该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产量基本相符,利用该趋势面模型,可以对常态年条件下处理范围内相应的产量作出可靠预测。张睿、王兵、郝明德等的研究表明,小麦的产量不仅仅受到氮磷施肥量的影响,并且还与钾肥、有机肥的施用量,以及土壤水分等其他因素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必能使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加可靠。N、P配比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单施N肥的增产作用较单施P肥增产作用明显。这与郝明德、刘一等的长期试验结果一致。根据趋势面模型求得小麦产量最大值6152.6kg/hm~2,对应的N,P施肥量并没有得到实施,可见该地区提高施肥量小麦可能仍有增产潜力,需进一步研究。然而化肥的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用地不养地,会严重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化肥的过量实施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土壤、水环境以及大气环境等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土壤养分等条件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结合相应土壤农化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找到化肥使用量的最适配比。总而言之,农业生产在追求小麦高产的同时,也应结合实际的农业生产情况,尽可能降低施肥对农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