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初文宗蔡松年之陶渊明接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nqu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松年不可改变的“宋儒”身份和金朝“宰辅”的至高地位,注定了他一生要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在“身宠神已辱”的痛苦交织中,他智慧地选择了陶渊明,使陶氏成了他矛盾人生中的心灵导师。   在文学创作上,蔡氏将“陶味”十足的意象入诗,吟咏凌风傲霜的秋菊、四季常青的松柏,借以表达自己隐逸淡泊之情、坚贞不移之志。酒是蔡松年和陶渊明成为“异代知音”的媒介,蔡松年的酒中既有惆怅,又有欢喜,既含有飘逸,又不失豪迈。蔡松年倾慕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向往陶渊明的隐逸情怀,更把陶渊明高蹈绝尘、任真自然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己立身行世的标准。在诗歌艺术上,蔡松年自觉学习陶渊明自然、真淳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诗,营造出平和淡远的诗歌意境,形成了清新朗彻的诗歌风格。   蔡松年无论是在诗词创作上,还是在思想风格上,都深深地烙上了陶渊明的印迹,但因其“贰臣”的尴尬身份,置身于北国特殊的文化环境,蔡松年在慕陶和效陶中又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即在接受陶渊明的同时,他还“步武东坡”,诗词中融入了苏轼的旷达豪迈,从而形成了蔡氏词“雄放清劲”的北地风格。同时,由于金朝统治的残暴,异族统治者的猜忌和怀疑,再加上蔡松年怯懦和飘移的性格,使他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彷徨,使他终究也没能象陶渊明一样毅然归隐田园,其软弱、摇摆的人格使他之学陶不免处于表面化的情形。   还要指出的是,蔡松年是金源最先关注和阐释陶渊明的文人之一,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直接影响了金代文坛对陶渊明的接受与诠释。金代文人在接受陶渊明时少了几分陶氏的坚定和执着,多了些许的清寂和苦涩,使人能依稀看到蔡松年效陶时的影子。
其他文献
四字成语中不仅蕴含着先贤的历史和哲学,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又因四字成语压缩了语义,易于背诵,直至今日一直都被广泛使用。从东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直到初学者必读书籍《
迟子建是当代作家中地域色彩较浓的作家之一,也是当前文学唯一一个在中篇、短篇、长篇小说上都获得文学奖项的作家。论文从地方性文学的角度对她进行解读。新世纪以来,她的中
近几年有关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科幻文学本土化的论题,但都没有进一步深入去总结和研究这一文学现象。为此,本文试图在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科幻文学本土
学生群体,是20世纪中国的“新生事物”。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活动中一支充满活力,可塑性、建构性极高的群体,一直是中国20世纪各派社会政治力量试图掌握并施加影响以左右之的
女性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最具特色的群体,其生存现状、生活体验、精神变迁都已烙上时代痕迹,反映着特殊时代面貌。本文拟通过对女性农民工文学形象类型的归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