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铕的有机配合物所发出的荧光为铕离子5 D0→7F2能级的发射,其发光波长在613nm左右,是一个谱带较窄的红色发光物质,且其电致发光具有光色纯度高、半谱峰宽度小于10nm、修饰配体不影响发光颜色等优点。但铕有机配合物存在稳定性和成膜性差、内部发光机理不明确以及电致发光效率偏低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寻找新型铕的有机配体,获取新型有价值的配合物,深入研究其发光机理势在必行。本文利用AvaSpec2048光纤光谱仪和SP-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对三种新型铕的有机配合物Eu(Lx)3phen,(其中Lx分别代表三种新型材料的第一配体)及配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发现:1.三种新型材料均在紫外区220-340nm存在较强的吸收,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最强吸收峰红移,而较短波长的吸收峰趋近饱和。固态样品的最佳激发谱峰红移至350nm。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证明三种材料的吸收与激发光谱主要是第二配体邻菲咯啉(phen)的贡献。2.三种材料的发射谱存在5个峰位置几乎不随浓度和激发光变化的较尖锐的谱峰区:580nm、594nm、613nm、652nm和701nm,这正是Eu3+的4 f N组态5 D0→7F0、175 D→F、5 D0→7F2、5 D 0→7F3和5 D0→7F4发射的特征荧光峰,说明该配合物的主体Eu3+和配体phen发生了能量转移。5个谱峰强度比为:2:6:32:1:2,谱峰宽Δλ=5nm的613nm荧光峰远远高出其它谱峰。同时荧光谱中还出现了位于591nm、619nm、656nm和691nm四个强度相对较弱的荧光峰。3.三种新型材料Eu3+的荧光峰强度比值η=I613 / I594均远远大于自由的Eu3+溶液值,表明新型材料613nm具有较大的超敏跃迁效应,Eu3+环境对称性较低,配体对中心Eu3+具有良好的敏化作用。4.将稀土晶体场的J-O理论成功引入对配合物溶液的发光机理分析,提出配体场对Eu3+的能量场的有效微扰作用导致:(1)电偶极跃迁5 D0→7F2和5 D0→7F4解除宇称禁戒产生613nm、701nm荧光峰;(2)状态的J混效应而产生了580nm和652nm处的荧光;(3)能级分裂使594nm、613nm、652nm和701nm谱峰分别在591nm、619nm、656nm和691nm处产生了较弱的次级谱峰。5.配合物中Eu3+的荧光机制可能存在三种能量转移过程,我们分析认为其中能量通过配体邻菲咯啉三重态进行直接转移到Eu3+的激发态的概率是最大的。三种配合物的荧光稳定性能良好、色纯度较高、谱峰宽度窄、在较高的浓度范围内不存在浓度猝灭,有可能应用于电致发光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