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药渣(Traditianal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s,TCMRs)为研究对象,(1)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考察中药渣好氧发酵制备有机肥的可行性。(2)考察不同堆肥参数对中药渣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确定最适发酵条件。(3)基于中药渣成分选择发酵菌剂,并通过组合初步选择较优复合菌剂。(4)对复合菌剂再优化,进一步筛选出对中药渣难降解成分分解较快复合菌。(5)对堆肥参数与复合菌进行正交优化,建立中药渣发酵制备有机肥的最佳工艺。方法:(1)通过查阅有关好氧堆肥及堆肥腐熟的研究成果,确定中药渣堆肥方式及检测指标。(2)以温度、p H值、有机质、氮、磷及钾等为检测指标,考察含水量、碳氮比(Carbon-to-Nitrogen ratio,C/N)、翻堆频率及补水频率四个堆肥参数,确定合适的发酵条件。(3)基于药渣主要成分总结已有研究微生物,确定常用于发酵的放线菌、真菌和细菌项下具体菌种;通过组合(配比1:1:1)发酵中药渣,测定各个指标的变化选择较优复合菌。(4)通过菌种叠加作用,并添加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作为检测指标,进一步优选微生物发酵剂。(5)选择药渣含水量、碳氮比、翻堆频率及复合菌种添加比例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堆肥腐熟情况,筛选中药渣最佳堆肥工艺。结果:(1)通过文献考证,确定间歇动态好氧堆肥发酵中药渣,期间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项指标检测堆肥腐熟情况。(2)通过检测各指标发现:含水量项下,堆肥前期含水量为65%组的温度处于较高水平,到第9天后55%含水量的温度开始高于其余三组;发酵结束时各组p H值介于7.65-8.10之间,除含水量50%、60%两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间p H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堆肥结束时含水量50%及55%两组有机质分解速率较快,且后者P含量最高,含水量为60%的组有机质分解最少,且所含N、K元素最高。碳氮比项下,除C/N为30的组外,其余各组最高温均超过62.00℃;堆肥结束时,各组p H维持在7.42-7.79之间,C/N为30的处理组与其余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堆肥结束时各分组有机质整体呈下降趋势,C/N为20组与别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碳氮比为25和40的组含氮量升高,磷含量除C/N为25外,其余各组整体上均有所增加,各组K含量整体也有所提高。翻堆频率项下,整个堆肥过程中前期F0组温度高于其它组别,一周后F7的温度优势开始显现;堆肥结束时各组p H值处于7.32-7.65之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其中F7组降解率最高,同时F4及F10两组N含量有所升高,各组P含量比最初均有所增加,除F4处理外,K含量整体比开始减少。补水频率项下,温度除B0组第10天达最高外,其余三组在堆肥前4天内达到最高,3周后各组温度逐渐稳定;堆肥结束时各组p H值处于7.60-8.00之间;堆肥35天后B7组有机质降低最多为17.11%,N含量除B7组外,其余组均有所损失,磷及钾元素含量除B4组降低外,其余各组均有所提高。(3)通过查阅已有文献,结合经济性以及实用性筛选出7种常用有机肥发酵剂,其中放线菌:细黄链霉菌;真菌:黑曲霉、里氏木霉、绿色木霉;细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经组合发酵并检测各项指标,发现AB1C2组(即细黄链霉菌:黑曲霉:地衣芽孢杆菌=1:1:1)最终外观为黑色似泥土质地,在发酵过程中高温期温度最高,且有机质降解率最高(为30.75%)。(4)经检测得各处理组在堆肥过程中有三次不同的升温期;不同菌剂处理下各处理组的p H值整体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达到稳定,且各处理组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堆肥结束时E组有机质降解最多,处理A、B及C三组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较高,结合各组有机质及3种养分(N、P、K)的含量的变化,发现C处理组用于发酵药渣效果较好。(5)通过检测正交实验中各分组指标的变化,得发酵过程中各分组(除G组外)最高温度均达到60℃以上,其中I、C两组的最高温度分别达到65.18℃、63.73℃;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各组的p H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堆肥结束时各组的p H值维持在7.91-8.44之间;堆体含水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结束时C组含水量最少为33.84%,I组含水量最多为57.22%;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堆肥腐熟度,得四个因素对堆肥影响顺序及最佳水平为:翻堆频率(10 d/次)>含水量(50%)>复合菌剂比例(1.5%)>碳氮比(33)。结论:研究表明利用间歇动态好氧堆肥处理中药渣具有一定可行性。结合各堆肥指标,确定较优发酵条件为含水量55%、碳氮比为30:1、翻堆频率和补水频率为7 d/次。经菌种筛选与组合,结合堆肥结束前后养分、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变化,筛选出中药渣高效降解复合菌种为处理C组,即细黄链霉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绿色木霉)=1:4。通过对各堆肥参数及复合菌种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堆肥工艺为:含水量50%,C/N=33:1,翻堆频率为10 d/次,菌剂添加比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