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留守儿童是一群庞大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2019年4月,民政部等十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村(居)一级设立“儿童主任”,由该主任专门负责所辖地区的儿童服务、儿童保护等工作,一般由村委会委员、大学生村官和专业社工担任或兼任,以女性村委会委员优先。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考察儿童主任的身份问题。对于政策安排的身份,儿童主任们是如何看待的,他们的身份形象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与关系中被建构出来的,作为行动主体的他们又是如何理解、内化、认同或者疏离这一身份的?“我是谁”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又将指向何方?这是本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重点。本文以湖南省S县作为研究场域,以田野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资料。作为政策的施予对象,儿童主任这一身份首先要面临外在制度和国家政策的建构,这也是儿童主任获得身份合法性的基础。但同时,在政策的强制力量的建构下,儿童主任并不是单纯受动的,面对各种社会力量的建构,他们必然会通过各种认知和行动来寻找身份的意义与理解。因而本文将把视角带回到儿童主任这一“行动主体”本身,来探讨他们时如何在制度——社会关系的外在结构的张力下,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的。通过田野研究发现,从宏观的国家政策的制度性力量,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力量到微观的基层行政官员、村干部、村民及专家等培训者,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对于儿童主任身份的外部性建构力量。处于宏观的多层次结构性力量、社会互动关系中多元他者建构的“身份之网”中的儿童主任,往往会采取合法性认同或抗拒性认同两种行动策略,两者分别从正面的、积极的与反面的、抗拒的不同维度,或强或弱地促进了儿童主任对这一身份的认同。这种纠结的、模糊的身份认同正是儿童主任对这一身份意义的反映,对“我是谁”的问题予以了回应,并在主体行动中进一步探索“我该做什么”、“我该如何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