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黄瓜主要病害叶面微生态控制及机理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icid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 中国人民对蔬菜食品需求已从数量消费型向质量消费型过渡,加入WTO后出口需求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农药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植物病理学的许多研究结果已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近年发展起来的植物微生态防治植物病害为解决农产品中的农药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 该文首次借鉴人类医学和兽医学上微生态防治病害的原理,结合植物病理学理论和技术,以危害黄瓜生产的三种主要病害黄瓜灰霉病(Botrytiscinerea)、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u)和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为代表,从内外源营养和酸碱微环境对叶面微生态的影响方面来探索蔬菜叶面病害防治的新途径,揭示设施蔬菜生态控病的机理. 该研究为设施蔬菜病害的可持续治理、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以及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外源营养对黄瓜主要病害有一定的影响.2. 该文首次研究证实,通过对病菌栖息微环境酸碱度的调节,可达到控制设施栽培黄瓜叶面多种真菌病害的目的.3. 该文在国内外首次从高湿环境下的寄主叶面浸出物变化以及寄主组织的抗病性方面,揭示了高湿环境下植物感病,控湿防治设施蔬菜叶部病害的机理.4.通过对黄瓜品种的抗病性与叶面分泌物的关系的研究,表明黄瓜抗黑星病品种叶面分泌物对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而感黑星病品种叶面分泌物则具有刺激病菌孢子萌发的作用.5. 该文首次在可控环境条件下,模拟研究叶面酸碱微环境、有益菌群协同作用控制黄瓜叶面主要病害的效应,表明微生态相关因子协同控制灰霉病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从寄主-病原互作角度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变异至致病性分化,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基因组随机多态性扩增技术(RAPD)及人工诱变,明确了病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介绍了深处理后的中水在火电厂循环水系统的工艺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出了中水将是未来火电厂循环水的一个主要来源。  关键词:中水 深处理 循环水  水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没有水生命就不存在。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和世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越来越被广大民众关注。我国属于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淡水
从神农架林区采集了50种代表性植物,利用恒沸溶剂系统甲醇+丙酮+氯仿(23:30:47)和石油醚分别对其进行索氏(Sohxlet)提取,以重要蔬菜害虫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斜蚊
本文对武陵山区赤螨科Erythraeidae进行了分类研究。文中综述了中国以及武陵山区该科的分类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了赤螨科的分类特征。  赤螨科现阶段全球已知59属83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我国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因对化学农药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九十年代初曾在我国北方棉区大爆发。1996年转Bt基因棉开始商品化种植以来,因其农
期刊
由于氟原子所具有的独特的模拟效应、电子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选择性地在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后可使化合物的活性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含氮杂环农药由于具有选择性好、活
玉米矮花叶病(MDM)是影响世界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用传统的方法防治该病效果不明显.前人利用转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等多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取得了一定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尚处于探索阶段,机制未完善,多通过较为空泛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网上言论进行约束。在提出管控方案时,多侧重政治效果,突出行政部门的教化功能。针对舆情的
媒介文化生态理念的核心是把媒介文化视为一种环境。在区域社会生活中,特定的媒介文化生态,影响人们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体验,建构着特定的地域文化面貌。区域间媒介文化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