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自由刑论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期自由刑是我国刑罚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其利弊存废之争处于自由刑改革的浪尖口。本文秉着探寻尽量避免短期自由刑弊端的制度建构的目的,试图厘清短期自由刑的几个基本问题,希冀在限制适用短期自由刑和刑罚轻缓化两种刑事政策间寻求某种协调,使短期自由刑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刑罚的功效。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篇、问题篇和应对篇。第一部分基础篇考察了短期自由刑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了其历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繁荣和论争与改革阶段。进而界定了短期自由刑的概念,但是没有精确地回答其定义,只是回答了短期自由刑的基准和短期的标准问题,指出了短期自由刑具有法定刑,宣告刑和执行刑多层含义的意义,具体视不同语境而定;在回顾了短期标准的多种学说后,文章也指出了我国的短期自由刑应该是一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刑,具体包括拘役和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二元结构。文章的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外短期自由刑利弊存废的多种观点和学说,呈现了短期自由刑的论争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存废可以分为三个学派,废除论,保留论及折衷论。而我国的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存废之争却主要集中在拘役刑这个焦点之上。笔者还对这场跨度一个多世纪的利弊存废之争给以了评价,如指出短期自由刑的争论是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近代学派之争在这个问题上的反映,短期自由刑弊病有共通弊病和特有弊病,“先天弊病”和“后天弊病”之分等等。文章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笔者指出了我国短期自由刑的应对之策,保留短期自由刑但是要完善适用之。因此这个部分有分为两个层次,即应对(一)保留论和应对(二)完善论。应对(一)首先分析了短期自由刑保留的立论基础,具体包括刑法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个别化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这个原则是短期自由刑保留的三大基石。然后提出了我国短期自由刑的保留策略,废除刑期三个月以下的拘役刑,保留三个月以上的拘役刑,仍然保留短期自由刑结构的二元化。应对(二)分为两个部分,完善概论和完善的具体措施。在概论中,文章提到了完善短期自由刑的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注意了完善短期自由刑与社区矫正制度的关系。然后文章从刑罚施行的角度,从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和刑事执行<WP=5>法三个层次论述了短期自由刑的完善的具体措施:在制刑阶段,设立社会服务令,建立刑罚易科制度和最后手段条款,从立法层面以限制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在求刑阶段,建议建立警察微罪处分制度和起诉犹豫制度,将短期自由刑的适用从起诉时就予以限制;在量刑阶段,主张建立宣告犹豫制度和刑罚选科制度,尽量减少短期自由刑的宣告;在执行阶段,尽管以上从制刑、求刑、量刑三个阶段就限制短期自由刑的适用,但是有些适用了短期自由刑的情形还必须改善执行措施,于是笔者主张执行阶段应该建立执行犹豫制度,行刑社会化和改善行刑条件,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其他文献
为满足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高速处理需求,在深入分析大数据匹配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CRC的大规模多模式匹配硬件电路并进行了仿真。电路采用滑动窗口方式,利用FPGA
针对某高寒地区内陆河堤防工程土体材料,借助土体渗透测试仪与GDS三轴试验机,设计开展冻融试验与三轴强度测试试验,获得了土体冻融特性与冻融强度特征。研究表明冻融试验中温
重金属污染是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矿业开采过程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可能会对周边土壤环境产生重金属污染。本文以矿业
科学论证作为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重要要素,已引起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楞次定律"的教学实践为例,为教师介绍SWH模式,用于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书面论证活
类比推理是中学阶段常用的思维方法。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突破学生的理解障碍。文章以中考压轴题为例,对热传导问题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热路的热量
丧葬礼俗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陵墓的建筑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陵寝”制度。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知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
将智能手机APP功能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已逐渐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新渠道。文章通过手机APP采集男童、女童、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四个群体发出
设计了一种基于磁流变液的智能动力吸振器,它利用磁流变液作为吸振器的弹性和阻尼元件,通过改变外加磁场,控制磁流变液的剪切模量来改变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增大吸振器的吸振频带。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改进物理实验、渗透物理学史和物理学的技术应用、适度对接基础与前沿等方式,让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