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拜月亭》跨文化比较研究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k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金元时代历史文化的变迁,造成了戏曲的南北分野。关汉卿元杂剧《拜月亭》立足北方,以北曲的形式演绎了王瑞兰与蒋世隆的爱情故事。南戏《幽闺记》吸收了杂剧《拜月亭》的故事框架,对情节、人物形象都进行了扩充和改造,在主题思想及审美取向方面也有所改变。在情节上,《拜月亭》全剧围绕着爱情自由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展开,而《幽闺记》则构建了国事与家事、两情相悦与门第匹配、父母做主与婚姻自由、朝廷恩命与爱情自由间的多重矛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幽闺记》一改《拜月亭》中王瑞兰率真泼辣的形象,变得更加温婉含蓄,其反抗精神被大大削弱。《幽闺记》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较《拜月亭》更加丰满,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在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拜月亭》强调的是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而《幽闺记》则强调遵循封建礼法,使一个原本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力争爱情婚姻自由的极具斗争性的故事,变成了一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拜月亭》宣扬的是自由精神、个性解放,《幽闺记》则更加突出仁义礼智信等封建伦理道德;《幽闺记》中的人物虽托名女真人,实则更像汉人;《拜月亭》中体现了尚武精神,而《幽闺记》则弱化了这种倾向。纵观南戏《幽闺记》对整个故事的改编再创造,无不体现出其与杂剧《拜月亭》之间深刻的社会文化差异。而对比两部作品的文化差异,则能够体现宋金元时期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他文献
金堉是朝鲜王朝后期的重臣,《朝京日录》是崇祯丙子年(1636)其作为冬至圣节千秋进贺使出使明朝期间所写的见闻录。这次出使是朝鲜王朝向明朝派遣的最后一任使臣,因此《朝京日
男旦,简单来说,即是戏剧舞台上以男子之身饰演女性形象的演员。明时,开始出现专业男旦;到了清代,男旦们更是红极一时,一大批文人为其刊刻花谱,品评各色男旦。男旦的兴盛,一方面源于
英国文学中塑造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疯女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更是丰富了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美国文坛上崛起了一批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Walker)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压迫的现实,表现了黑人女性的
阿拉文德·阿迪加专注于书写当代印度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民众的生存困境。他因此在印度当代英语文坛上占据独特而显耀的位置。他创作的《白老虎》(获2008年布克奖)、《两次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