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了解和掌握阿片类毒品滥用者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后的长期治疗轨迹、治疗结局及影响因素是开展干预活动、效果评价的基础,目前我国上述信息尚属空白。目的通过连续、动态地收集相关信息,对阿片类毒品滥用者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后的长期治疗轨迹、治疗结局及退出治疗后去向进行全面描述,并对影响长期治疗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我国首批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2004年入组治疗者进行随访。研究起点为2004年3月23日,终点为2010年6月30日。采用1)基线调查;2)美沙酮信息管理系统;3)退出及死亡登记;4)现场随访四种方法完成资料的收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完成对研究对象治疗轨迹的分析;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等方法完成治疗保持及死亡影响因素的分析。统计推断基于双侧a=0.05水平做出。结果1、经过6年治疗后,1511名研究对象共有三种治疗结局:1)仍在治疗,占研究对象总数的35.7%;2)退出治疗,占研究对象总数的54.1%;3)死亡,占研究对象总数的10.2%。2、经过6年治疗后,治疗时间为42.8个月、服药时间为25.3个月、治疗剂量为48.6毫克/天。治疗时间与服药时间之间存在较大差异。3、治疗随时间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人数及治疗保持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参加治疗后1-1.5年内最容易退出治疗,随后逐渐趋于稳定;3)“入组治疗-退出治疗”情况较为普遍。4、57.9%的研究对象在治疗过程中至少有2个治疗阶段,其中有2-4个、5个及以上治疗阶段的研究对象比例分别为49.7%和8.2%。主要退出原因为偷吸毒品被强戒/劳教、外出工作/办事、主动要求退出,分别占退出原因的48.7%、10.5%及10.3%。5、154名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出现死亡,死亡率为29.5/1000人年。死亡集中发生在2007-2008年,期间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3%。吸毒过量(33.8%)、非艾滋病相关疾病(21.4%)及艾滋病晚期并发症(16.9%)是主要死因。男性随访期间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8倍(31.0/1000 vs 16.8/1000人年)。6、治疗剂量60毫克/天以上、服药时间3年以上、有家人接受治疗等因素有助于研究对象在随访终点时保持治疗,并减少研究对象随访期间死亡的风险;参加治疗前与吸毒朋友交往频繁则会增加随访期间死亡的风险。结论参加治疗后1-1.5年内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应对此时期重点予以关注;应针对治疗者的不同治疗特点开展干预活动及评估工作;提高实际治疗时间是当前我国MMT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改善治疗服务来提高维持治疗剂量、延长治疗时间及减少治疗期间偷吸毒品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