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社会决策者形成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义务教育领域,公共教育投入的城市倾斜政策,即是这种“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延伸,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就是这种价值取向导致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城乡义务教育失衡问题的延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全新的发展观,同时也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主题的一种投射与反映。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当前最紧要的是让城乡每一名学生平等地享受到质量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本文由引言、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概述、实证研究、原因分析、路径选择、总结与展望六个部分组成。其中,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关键点和创新点。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概述部分首先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多学科角度分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为什么需要均衡配置以及怎样均衡配置;再次构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体系的内容及指标的测度方法进行介绍。实证研究部分以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为个案,对照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对该县城乡义务教育财力、物力、人力三个方面十二个项目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解研究并予以综合评价。原因分析部分指出政策因素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最主要因素,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政策性原因包括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偏差、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偏差、义务教育政策话语权的偏差、义务教育发展策略的偏差以及义务教育教师待遇政策的偏差。路径选择部分阐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路径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三个方面,其中,财力资源均衡是前提,物力资源均衡是基础,人力资源均衡是关键。财力资源均衡配置需要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低保”制度以及规范、有效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分配权责,创新管理体制;物力资源均衡配置需要制订相关法规、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对农村薄弱学校优先投入,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选择整体水平的配置方式,实现城乡教师收入的“逆差距”,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总结与展望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回顾,明确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指出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