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纳他霉素纳米乳,并对其质量、稳定性、安全性、体外抑菌效果及临床药效进行评价,为纳他霉素纳米乳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配方筛选,制备纳他霉素纳米乳;用染色法和稀释法判断纳米乳的结构类型;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乳的形态;用Zetasizer Nano ZS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Zeta电位;用建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乳中纳他霉素的含量;通过光照实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来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2)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乳制剂中纳他霉素含量的测定条件进行筛选,以建立用于纳他霉素纳米乳含量检测的分析方法。(3)以急性毒性试验对纳米乳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用最大耐受量(MTD)试验方法确定其对小鼠的最大耐受药量,并利用公式换算成雏鸡的最大耐受量倍数,对纳他霉素纳米乳的安全性进行评价。(4)以酮康唑和特比萘芬作为阳性药物对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M-27A和M-38P测定纳他霉素纳米乳和纳他霉素原料药对3种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对其杀菌性能进行考察。(5)以人工经口向嗉囊内接种白色念珠菌的雏鸡作为病理模型,与纳他霉素原料药混悬液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以评价纳他霉素纳米乳用于治疗雏鸡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药效。结果:(1)按优化配方量制备的纳他霉素纳米乳为水包油型(O/W),乳滴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0.5nm(25℃),Zeta电位为+13.0mV(25℃,pH=3.5),纳米乳中纳他霉素的平均含量为17.31±0.02g/L,纳米乳在避光条件下保存较稳定,有效期计算为11个月。(2)选择319.4nm作为测定纳他霉素纳米乳含量的检测波长,在此检测波长下纳他霉素对照品的标准曲线在5~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专属性良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和精密度高,均能满足测定需求。(3)纳他霉素纳米乳毒性低,无法测出其半数致死量(LD50),转而测定其最大耐受量(MTD),确定0.25mL/10g BW一日2次为刚好不引起小鼠死亡的药物剂量,由这个剂量可以推算出纳他霉素纳米乳在雏鸡上的最大耐受量倍数为260倍(>100倍)。(4)纳他霉素纳米乳对青霉菌、白色念珠菌和酿酒酵母菌的MIC值为1,0.5,0.5μg/mL;纳他霉素原料药、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对上述3种菌的MIC值分别为2,1,1μg/mL;4,8,8μg/mL和1,8,16μg/mL,纳他霉素纳米乳的MIC值均小于或等于其他3种药物;3种菌在4μg/mL纳他霉素纳米乳的作用下1.5h后,均未见生长。纳他霉素原料药浓度4μg/mL、2h可以达到同样效果,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分别需要16μg/mL、4h和32μg/mL、4h。(5)纳他霉素纳米乳高、中剂量组没有鸡只死亡,实验结束时体重显著高于纳他霉素混悬液组(P <0.05)和阳性对照组(P <0.05),且有效率两组都为100%。结论:制备的纳他霉素纳米乳制剂质量符合纳米乳的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且稳定、安全、低毒;其对3种典型真菌的抑制能力都强于纳他霉素原料药、酮康唑和特比萘芬,杀菌时间短,并且其对于雏鸡白色念珠菌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专治动物真菌病的纳他霉素新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