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摇篮,欧洲工业在过去和现在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大国,其地位特别显赫。其中尤以鲁尔工业区最为著名。它是联邦德国的主要工业聚集区,其地理位置和区位因素都具有优势。历史上,鲁尔区先后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退。该工业区的改造是世界老工业基地结构转型和改造的典范。德国在这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值得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学习。
因此,本文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德国鲁尔区改造过程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政府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上,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鲁尔区改造不同阶段各级政府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带来的不同影响和绩效,从而论证德国合作型联邦制在鲁尔区结构改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有益性。
本论文首先对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区位因素以及鲁尔区改造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指出鲁尔区改造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鲁尔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矿业和钢铁工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廉价的石油,天然气和进口煤的冲击以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对鲁尔区钢铁需求的减少,使该工业区的煤钢工业受到严重挑战,也严重影响到许多关联工业部门,鲁尔区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再通过引出理论依据,即结构政策的目标和措施以及德国合作型联邦制,为后文的分析论证铺垫。
第二,本文着重分析了鲁尔区结构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措施和政府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德国的联邦制是一种合作型联邦制。因为德国各个政治层面之间在自愿基础上开展多方合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广泛的合作,避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协调,以达到社会均衡。这种有效的机制对于解决政治冲突和矛盾,增强联邦实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鲁尔区各改造阶段中,联邦和地方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阶段为60、70年代,这是鲁尔区结构危机刚刚显现和爆发的时期,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保持传统区域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施再工业化,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率来维持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北威州州政府。它以新工业化政策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智力资源加强科研开发,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鲁尔区改造主要依靠的区内各地级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为鲁尔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本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鲁尔区改造成功的原因,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鲁尔区的改造从整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考虑到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其改造具有鲜明的导向和清晰的目标,并根据时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和对策。从一体化结构政策到集中化结构政策再到地区化结构政策的转变无不体现了鲁尔区、北威州和联邦德国在审时度势方面的敏锐度和准确度。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德国合作型联邦制在鲁尔区改造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取得骄人成绩之外,鲁尔区改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然而德国鲁尔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速度和效果,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鲁尔工业区的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政府过分的补贴尽管坚持了公平原则,但是,却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四,本论文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通过鲁尔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联系其经验提出对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基于鲁尔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创新力不强等相同点以及两者所属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结构政策的完善程度和改造任务等不同之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有意识有选择地借鉴鲁尔区改造的经验教训。例如,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必须先行;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应当看到鲁尔区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且艰巨的过程,要求各级政府和活动家在参与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等等。
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的局限性,并希望今后在此领域有一定的突破。本论文之所以选择这个论题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希望通过对德国区域结构转型问题的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发现我国区域改造政策措施中存在的差距。希望本论文给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经验,但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