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尤其在中西部一些自然环境恶劣、道路交通条件差的高深山区尤为突出。一部分村落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已经恶劣到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程度,居民生活资源匮乏。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所处的先天的地理位置制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与之对应的扶贫开发也就显得难上加难。由此来看,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贫困山区的贫困户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于生产生活资料稀缺,仅仅以靠天吃饭的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二是文化水平低,没有具备外出务工应有的劳动技能。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一旦离开贫瘠的山地,生活会变得异常艰难;三是缺乏科学的种植和管理经验,一旦遭遇特殊的自然灾害便会陷入正常生存便无法保障的困境。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扶贫方式不但成本高、难以大面积实行,而且难以从根本上让农民彻底脱贫致富。结合高海拔山区贫困户自身特征,经长期探索发现,整村整组搬迁模式更加符合高深贫困山区,这一模式在近年来在甘肃省武威市发展迅速。移民搬迁是为了将生活在自然环境差、道路交通不方便的高海拔山区的贫困群众,迁移到有发达的交通道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转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尽快迈向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受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本文以中西部高海拔贫困山区移民搬迁及扶贫开发模式为载体,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模式条件下适用范围、迁出地和迁入地行为分析及决策、模式的选择、易地搬迁后群众脱贫致富路子选择和易地搬迁相关政策五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实际总结出了三种搬迁模式,即自主移民模式、收缩居住模式、新建集中移民新村模式。并且还可以按组织形式分为政府统一安排的搬迁、一些企业承接的扶贫搬迁以及山区群众自发的搬迁。本文以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甘肃省古浪县为例,详细叙述了该县的地理环境和高深山区群众的生活困难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选择了符合政策和民众意愿的新建移民新村模式,对新建移民新村的建设工作做了一定介绍与分析,总结分析了该县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旨在能对其他高海拔山区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搬迁及扶贫开发模式的探索和实施过程中提供可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