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回归、VAR模型等分析方法,考察了1996年以来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胀机制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包括全球因素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研究了国际因素对中国PPI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OECD产出缺口、进口价格指数和石油价格等国际因素对1996年以来中国的PPI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仍然强烈的存在着。并且,由于2005年后世界经历了一轮波动剧烈的周期,国际因素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PPI的影响甚至变得更强烈了,以至于中国的供求因素对于中国PPI的影响在模型中已变得不显著。随后,本文又证实了在国际因素的影响下,以PPI为衡量的中国通胀对国内产出缺口的敏感度在下降,而其对进口价格的敏感度则在上升。在考察了国际因素对PPI的影响之后,本文又利用VAR模型证实了中国的PPI是中国核心CPI的格兰杰原因,并大致估算了PPI向核心CPI的传导系数。PPI向CPI的传导效应表明,对PPI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国际因素,可以通过这一传导链条同样影响到CPI。在现实经济中,PPI和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两个最重要指标,国际因素能对这两个因素产生影响表明,1996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已不完全由自身的总供求水平或产出缺口所决定,而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这一结论实际上表明,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政府想要通过货币或财政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即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变得更平坦了。本文还对2005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和政府管理通胀政策的现实案例做了介绍。案例中的事实充分表明了在国际因素制约下政府紧缩政策的失效,以及紧缩政策带来的巨大代价。由此得出了本文的政策启示,即在国际因素不利于通胀治理,并且汇率政策的隔绝作用又有限的情况下,应考虑通过发放实物补贴等方式缓解通胀的影响,而不再一味追求强行抑制通胀。作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还研究了中国PPI和CPI的构成权重,中国核心CPI的估算方法以及产出缺口和通胀预期的HP滤波估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