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设计模块中设计意识与动手能力协调培养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uin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新课标划分的新的学习领域,他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以“绘画”、“鉴赏”为主导的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想象、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都有重要意义。但经过实践考察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初中阶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重视仍停留在书面材料中,而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美术教师缺乏设计专业知识,不能正确发挥课程的价值,将设计课上成绘画课或手工课;课程中涉及到的教学用具、场地配备不完善影响课程实施;当前美术教材更新慢,教材中参考资料陈旧不具代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过多依靠多媒体教学,阻碍学生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在现代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单纯的强调课程知识,以向学生灌注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的特定情境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合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引入对构成、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结合具体作品为学生讲解设计原理。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教授学生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灵活的设计意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知识应该是不断更新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体验的。因此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提出了“如何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协调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动手能力”,目的是希望通过研究,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真正重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发挥课程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等方面的价值;使教师在授课时提高课程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和设计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如何学习。论文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调查、归纳演绎、理论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今社会进步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协调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与动手能力的价值,并针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课程对如何协调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相应的策略及建议。目的是使初中设计模块能更好的发挥课程价值,使设计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模式,使中学设计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弹性,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新课改的教学亮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
孕期是孕育生命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可改变胎儿的发育编程,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孕期大气污染暴露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做一综述,以期对婴幼儿过
我悠然自得的游荡在这大海之中,游过层层礁石,越过大鱼小虾,我向往这种自由,幸好,我身处其中,我,是一条鱼。我游荡在大海之中看见了许多同类!哦!他们为何游得如此得快,是在玩
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患者80例,按照护理方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
那一棵树不知被那个顽皮的孩子点燃了——嚣张的、张牙舞爪的火舌正疯狂的撕咬着他强壮的身躯,高大挺拔的他转眼间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生死命悬一线。在我记忆深处,那棵树承
在2013年我们学习了昌乐二中的“三段六步”自主高效课堂模式。“三段”是指学生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巩固。“六步”指把教学过程总体划分为六个步骤:
深谙“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东方古训的汪曾祺,其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本文通过分析其散文《葡萄月令》的语言,体味他在散文创作中巧妙地将
<正>膝骨性关节炎(KOA)又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和增生性关节炎等,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笔者自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采用苗医弩药液外治法
在高中阶段,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的学科,学习物理必修一遇到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有学习心理存在障碍的,有思维障碍的,有行动障碍的。本文以学生学习必修一困难因素为
随着国家经济日渐强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高升,在满足了物质和经济需要后,我们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下一个关注目标锁定在了改善精神生活上。“幸福”和“幸福感”作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