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群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从劳动力异质性分工角度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经济迅速发展与区域协同可持续增长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被各级政府与经济学者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原因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就业和可达性的提高可以弥补不同区位间的空间差异,因此相对便宜的运输成本是相对较贵的土地成本的替代,从而在空间上形成差异分工。随着城市群概念的迅速发展,在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的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联系紧密性大大增强而产生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群的促进。而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基础,是如何通过劳动异质性改变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进而影响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采用万有引力模型计算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交通可达性,通过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确定可达性对城市群经济活动活跃程度以及各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再通过空间自相关来确定在交通基础设施极其完善的情况时,可达性所带来的不同时间距离阈值下,从微观层面的劳动异质性考察城市经济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关系。从计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密集程度在空间上与可达性得分高低具有拟合性,可达性越高,要素流动性越强,区位引力高的地区会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大城市对1.5小时以内的郊区及卫星城市存在虹吸效应,可达性更高、人口规模更大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更具优势;而在1.5小时以外,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活动活跃度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在1.5小时以外又形成新的中心城市辐射区,小城市群间相互协作形成紧密联系的都市带。相同的可达性对不同产业具有不同效用,可达性越高市场引力越大,越容易吸引产值高的产业,说明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
其他文献
我国是产粮大国。农业既是农村经济组织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产业发展即关乎十三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又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产业,诸如干旱、洪涝、冰雹、台风、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稳定,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了支持
经济增长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是经济学界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依靠大量要素投入拉动经济的传统增长方式无法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不能适应知识经
迈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
信息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储量和生产速度方面、信息收集和表达方式转变方面以及信息时代人们心理变化方面.这三个方面作为信息化时代给我们整个社会所造成改变也同样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