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经济迅速发展与区域协同可持续增长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被各级政府与经济学者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原因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就业和可达性的提高可以弥补不同区位间的空间差异,因此相对便宜的运输成本是相对较贵的土地成本的替代,从而在空间上形成差异分工。随着城市群概念的迅速发展,在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的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联系紧密性大大增强而产生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群的促进。而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基础,是如何通过劳动异质性改变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进而影响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采用万有引力模型计算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交通可达性,通过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确定可达性对城市群经济活动活跃程度以及各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再通过空间自相关来确定在交通基础设施极其完善的情况时,可达性所带来的不同时间距离阈值下,从微观层面的劳动异质性考察城市经济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关系。从计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密集程度在空间上与可达性得分高低具有拟合性,可达性越高,要素流动性越强,区位引力高的地区会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大城市对1.5小时以内的郊区及卫星城市存在虹吸效应,可达性更高、人口规模更大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更具优势;而在1.5小时以外,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活动活跃度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在1.5小时以外又形成新的中心城市辐射区,小城市群间相互协作形成紧密联系的都市带。相同的可达性对不同产业具有不同效用,可达性越高市场引力越大,越容易吸引产值高的产业,说明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