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引导着人们的生活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和方式,这无疑给传统中国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纯文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对于创作纯文学的作家也是一种打击,一方面他们迫于市场和时代的压力,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坚守文学自己的阵地,不能轻易流俗。面对这种社会的转型,中国文坛上的作家给出了不同的反应,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依附类,即文学创作是为了影视;互动类,即在保持文学创作的“精英性”的同时与影视达到互动;拒绝类,即对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保持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刘震云是“触电”较早的一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多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且自己担任自己作品的编剧,自己改编自己的作品。从《一地鸡毛》的问世开始,刘震云随后又创作了《手机》《我叫刘跃进》等优秀作品,取得了影视剧和小说的双赢局面。他在创作时,既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没有失去文学作品坚守的“精英”阵地,同时又能很好的贴近生活,娱乐了“大众”,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结合地相得益彰。本文以大量的文本材料分析刘震云是如何在这种境况中找到平衡“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途径。第一章阐释刘震云小说影视剧改编的背景原因;第二章分析刘震云小说的影视化特征;第三章展示刘震云小说改编后的影视世界;第四章揭示刘震云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局限性和启发性。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转型的时代,小说和影视应该也可以紧密结合,互相吸收和借鉴,不断丰富和拓展创作方法和技巧,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刘震云作为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积极适应社会改革的转型,在面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峙这种尴尬的情况下,坚守了自己的创作原则,较好的解决了二者的矛盾,巧妙地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文学作品所需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影视作品所需的图像因子,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他的创作下分别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