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斯特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语境与艺术特征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yy198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19世纪,协奏曲体裁有了很大的发展。钢琴协奏曲是当时协奏曲的一个重要的类型。本论题从19世纪上半叶以及中叶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情况出发,聚焦于李斯特的三首钢琴协奏曲,分别是《b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57年),《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61年),和《死之舞》(1865年)。本文详细陈述了19世纪上半叶及中叶的协奏曲的历史语境,阐述了李斯特三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这三首作品的结构特征,归纳了创作特色,从中总结了李斯特对于钢琴协奏曲的贡献及其所具有的价值。本论文包括了绪论,三个章节的正文以及结语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谈了本论题的选题范畴,研究情况,文章架构思路。第一章为当时协奏曲的历史语境的阐述。从19世纪的协奏曲的创作情况入手,具体阐述了当时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情况。涉及当时创作钢琴协奏曲的重要的作曲家及其作品,论述了当时的协奏曲分类,19世纪协奏曲类型形成的源头,结构形式以及风格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当时协奏曲发展的脉络。接着将李斯特的协奏曲创作情况至于历史背景中,详细阐明了他的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状况。第二章为结构与创作手法分析。这一章中包括了三节内容,分别是对三首协奏曲的具体分析。三首作品的分析这重点不同。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分析是从套取和奏鸣曲结构原则入手的,在套曲结构原则中主要论述了作品的每一乐章的概况,所运用的体裁,以及所体现的性格,而在奏鸣曲式原则下则侧重于分析作品的结构,探究其主题贯穿手法的运用以及对素材的加工处理方式。在对第三首作品《死之舞》的分析中,论述了带给李斯特启发的两幅艺术作品与《死之舞》创作的联系,并分析了这一作品的结构。第三章论述分析了三首协奏曲的艺术风格与特征,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节主要论述了协奏曲中钢琴炫技的发挥。第二节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钢琴与乐队关系的处理方式与类型。第三节讲了交响性风格在协奏曲中的体现。第四节归纳总结了三首作品的结构与创作手法特色,涉及到多种曲式原则并用的问题,单乐章问题,多体裁运用问题,主体变形手法运用问题,多素材运用问题。最后为结语。在这一部分主要谈了李斯特协奏曲创作的衍生性意义,涉及其协奏曲创作的新道路与拓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其历史地位及影响。李斯特的这三首协奏曲是划时代的作品。它们在协奏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李斯特结合自己精湛的演奏技术,竭尽所能,运用新技法,加入新元素,将传统的协奏曲体裁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在他的笔下,协奏曲体裁焕然一新,变得更为精炼,更为深刻,也更具有艺术性。
其他文献
七寺本《玄應音義》珍藏於日本名古屋市佛寺七寺,为唐代古写经手钞本,对文字学、汉字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就研究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未能完全用现代语言学
俞子夷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研究,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我国教育实验的开拓者,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开展了大
作文创新教学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以“借鉴、积累、创新”为主的作文教学思想并以此搭建教学平台,立足课堂,转变教学思想,是一种既符合作文教学规律,又有利于
<正>随着新课程高考省区的增加,侧重新课程高考测试的训练题目也不断增多。众所周知,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在稳中求变求新,但要考虑选拔性纸笔考试的限时性、度量性和区分度等
大跨度连续梁拱组合桥梁作为一种新兴的桥型结构,近几年在铁路桥梁建设中应用较多,具有良好的列车走行性、结构变形、抗疲劳性能、抗风抗震性和技术经济性,是大跨连续梁和拱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若想在竞争中获胜,首先必须能够及时筹措到正常经营所需的资金。企业可以从两个渠道筹措资金,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由于内源融资提供的资金数
无钥匙系统是汽车电子一个新的标志,也是车辆防盗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无线定位的钥匙位置检测技术,是无钥匙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无钥匙系统的定位算法进行研究,不仅关系
玉米胚芽是玉米加工工业的副产物,其中富含玉米胚芽油、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的资源。本论文设计了玉米胚芽三次循环利用的工艺路线,先从胚芽中提取出胚芽油,再
本论文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师生关系冷漠、师生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现象,提出在中小学建设“温馨教室”,试图通过教室硬环境的建设和软环境的营造,打造出一种以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