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D-二聚体、PT、FIB、PLT等指标在活动期UC中的临床意义,探讨活动期UC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以及D-二聚体、PT、FIB、PLT能否作为评估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2月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活动期UC患者56例,提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和常规血液学指标,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男性32例,女性24例,男:女之比为1.33:1。年龄16岁-75岁,平均年龄(43.91±15.27)岁。2.临床特点:慢性复发性42例(75%),初发型14例(25%);直肠炎型(E1)11例(19.64%)、左半结肠炎型(E2)29例(51.79%)、广泛结肠炎型(E3)16例(28.57%);轻度22例(39.29%),中度25例(44.64%),重度9例(16.07%)。3.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3.1病情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不同病情的UC患者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5.12,p=0.010<0.05);D-二聚体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44>0,p=0.002<0.05)。3.2病情严重程度与PT:不同病情的UC患者PT有显著性差异(F=6.89,p=0.002<0.05);PT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38>0,p=0.004<0.05)。3.3病情严重程度与APTT:不同病情的UC患者APPT有统计学差异(F=3.20,p=0.049);APPT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12,p=0.387>0.05)。3.4病情严重程度与FIB:不同病情的UC患者FIB水平有统计学差异(F=14.73,p=0.000<0.05);FIB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65>0,p=0.000<0.05)。3.5病情严重程度与PLT:不同病情的UC患者PLT计数水平无显著差异(F=0.35,p=0.709>0.05);PLT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29,p=0.030<0.05)。4.治疗及疗效评价:4.1一般资料:17例患者接受英夫利西单抗(类克)治疗,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为(40.71±15.19)岁。疗效:缓解7例,有效8例,无效2例。缓解率为41.18%,有效率为88.24%。4.2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检查的比较4.2.1治疗前后患者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Hb有统计学差异(t=3.52,p=0.003<0.05);治疗前后患者的ALB有统计学差异(t=4.60,p=0.000<0.05);治疗前后患者的ESR有统计学差异(t=5.10,p=0.000<0.05);治疗前后患者的CRP有统计学差异(t=2.90,p=0.012<0.05)。4.2.2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D-二聚体有统计学差异(t=2.64,p=0.018<0.05);治疗前后患者的PT有统计学差异(t=5.02,p=0.000<0.05);治疗前后患者的APTT有统计学差(t=4.68,p=0.000<0.05);治疗前后患者的FIB有统计学差异(t=5.84,p=0.000<0.05);治疗前后患者的PLT有统计学差异(t=6.03,p=0.000<0.05)。结论1.D-二聚体、PT、FIB可作为评估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且均与UC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英夫利西单抗治疗UC疗效确切可靠,有效率高,短期内可成功诱导缓解。3.D-二聚体、PT、APTT、FIB、PLT可作为评估UC治疗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