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周期性V型金属等离子体共振结构的设计与制备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金属表面自由电子和光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通过调整金属纳米结构的尺寸、形状和组装方式等,可以有效地调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位,使其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近年来,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学在光催化、光学传感、生物标记、医学成像、太阳能电池,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微纳结构制备工艺的限制,现有的工艺很难实现既经济又高效的深亚波长等离子共振结构。基于此,本论文结合100晶体硅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设计了一款底角为54.7°的周期性V型金属等离子共振结构。论文基于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analysis,FEA)法,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比研究了矩形和梯形等离子共振单元以及周期性梯形光栅(即周期性V型金属等离子共振结构)的场强增益因子。研究表明当光栅激发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波的相位与单元结构的局域共振的相位一致时,会形成Fano共振,可以进一步增强结构的场增强因子,达到2000倍。  基于上述模拟结果,本论文采用电子束曝光(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EBL)、紫外光刻、磁控溅射镀膜和硅加工等相关工艺,制备了二维周期性V型金属等离子共振结构。因为该制备方法结合了成熟的硅加工工艺以及金属镀膜工艺,可精确并稳定控制金属尖端结构之间的距离(即狭缝大小),在保证重复性与可控性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目前其他共振结构中无法实现的小间距。  该周期性金属共振结构尖锐边缘的二维光栅形成了等离子波与局域共振的耦合,同时二维的尖锐边缘使检测范围从单一的增强点扩展到了一条线,在实现了尖端结构附近高局域场增强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场增强的范围,能保证目标分子在经过该检测单元时通过局域场增强区域,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与精确度。这种两极复合共振的局域场增强结构可以在超高精度传感检测上有重要应用,如无标记的单分子拉曼检测。
其他文献
铁路路基作为轨道结构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松散的土石材料所构成。由于路基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受自然条件、上部荷载、路基填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实现路基具有足够的
混沌信号的宽带、无周期内禀随机性、无模糊自关联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法混沌激光测距系统利用其独特的自相关特性,实现了具有强抗干扰能力、高分辨率的测量。目前
太赫兹辐射是位于0.1THz-10T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辐射。这一波段位于微波和远红外的交界处,它具有如下特点:低光子能量、亚皮秒量级的脉宽和高时空相干性等,在通信、生物和天文等
随着世界工业,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油污染已经成为威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如何对水体中微量油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普通荧光光谱法灵敏度的
在飞秒激光系统中,色散补偿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它直接制约着飞秒脉冲的产生。在各种色散补偿器件中,色散补偿薄膜因为其色散补偿精确、补偿带宽大、易于安装等优点,成为了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国内对于色散补偿薄膜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色散补偿薄膜的设计,尤其是实际制备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多,因此本文在色散补偿薄膜的制备与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根据钛宝石飞秒激光系统的色散补偿要求设计Gires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人们就用特殊的红外胶片对人体(皮下)血管结构进行近红外记录。近年来,皮下静脉检测逐渐成为了热门研究课题。近红外成像技术在许多静脉医疗操作中起着重要的作
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是结合了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技术优点的新光交换技术。其作为下一代光网络的一种底层传输技术,必须能够为上层不同级别业务提
铁水联运作为我国多式联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单元,也是国家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铁水联运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完善的集疏运网络和先进的转运装卸设备,还需要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