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世界被众多国家广泛采纳,我国也于2001年在上市公司中全面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现在,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了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作者所及文献中,国内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献不多。本文从独立董事的比例、薪酬和参与程度三个方面切入,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客观地评价了这个制度的现实意义。并且对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反思,对我国是不是应该设置独立董事、怎样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推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作用和实际意义。
本文对我国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其一,只有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增强其独立性,独立董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其意见和建议才可能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能够促进公司绩效;其二,给予独立董事合理的薪酬,会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做出对公司有益的决策,因此本文认为独立董事的薪酬与公司绩效是正相关关系;其三,独立董事要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就必须更多地了解公司实际情况,更多地参与公司决策。
本文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实证分析部分,选取2007年471家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多变量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独立董事的比例和平均薪酬与净资产收益率有正的相关性,并且在小于10%的水平上显著。在整个分析中,只有假设3与实证结果不符,即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并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公司缺乏足够的了解,无力实施有效监督。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第二,制定合理的薪酬计划,有效提高独立董事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强化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制度保障,促使他们认真行使监督权。
本文一共分为5章:第1章为引言。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基本概念和论文框架。第2章为文献回顾。第3章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包括独立董事的比例、薪酬和参与程度三个方面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并由理论分析进行假设推进。第4章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主要考虑理论分析中独立董事的三个方面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利用上市公司2007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第5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针对我国独立董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提出了有关独立董事问题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