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是公司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资本运作活动的起点,也是投资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财务学理论中,对企业融资的研究多倾向于纯粹的杠杆水平的选择,而将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看成是同质的。在国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债务期限结构才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内,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存在很多缺陷。所以,本文充分利用西方成熟的债务期限结构理论,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和资本市场的特点,对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双高”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几种债务期限结构理论进行评述,通过评述得出最适合解释我国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是代理成本理论,接着,利用代理成本理论对我国“双高”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和探讨。力求找到我国转型期“双高”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的治理途径,以便为我国上市公司更加科学合理地构建债务期限结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此,本文在债务期限结构的广泛研究中,充分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2001—2006年间出现的“双高”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双高”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找出我国现行资本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这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地介绍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债务期限结构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以及框架。
第二部分为债务期限结构理论评述。通过对现行几种主要用来解释债务期限结构理论:信息不对称假说、税收假说、期限匹配假说和代理成本理论进行评述,探讨这几种理论在解释我国债务期限结构时的适用性,进而指出最能很好的解释我国“双高”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是代理成本理论。
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利用代理成本理论对我国“双高”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进行以一贯之的系统分析。企业融资有两大途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两大融资途径都产生一定的代理成本,企业融资的目标就是要使两大代理成本之和最小。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产替代效应和投资不足效应。不仅债务的水平结构能影响企业融资总的代理成本,债务的期限结构也影响着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
第四部分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部分。首先,对我国“双高”上市公司现状进行列示和描述,并指出这些公司在代理成本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导致我国上市债务期限结构过短的原因:(1)金融管制行为(2)“软预算”约束(3)信贷订约后银行监督乏力(4)企业债券市场不完善
第五部分为治理对策部分。根据前面部分的描述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治理对策。得出的结论如下:(1)硬化银行信贷资金约束。(2)增强银行的竞争和风险意识。(3)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4)健全企业退出机制、企业和经理人的信用及声誉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