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祠泉域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水质较差,岩溶地下水是当地主要的供水水源。由于泉域植被覆盖条件较好,地表蒸散发不仅是泉域水资源的主要排泄途径之一,而且是区域水量平衡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估算晋祠泉域地表蒸散发,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泉域内的水均衡分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遥感技术(RS),结合气象站实测资料,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应用蒸散发定量反演模型-SEBS模型,对晋祠泉域2008-2012年的地表蒸散发变化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研究区地表蒸散发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地表蒸散发与气象因素(降水、气温)、地形因子(高程、坡向、坡度)、土地覆盖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类型(NDVI)的关系。在调查统计泉域水均衡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泉域水均衡结果。晋祠泉域2008~2012年5年间地表蒸散发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泉域内地表蒸散发的年际变化较小;(2)晋祠泉域地表蒸散发的年内分配呈“单峰”型,7~8月份最大,12、1、4月份最小;(3)气象因素对地表蒸散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而起作用;气温与地表蒸散发的变化基本同步,两者相关性显著。通过对地表蒸散发、DEM高程数据、土地覆盖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空间叠加并与GIS复合分析,揭示了晋祠泉域地表蒸散发量与地形因子、土地覆盖类型和NDVI之间的关系:(1)研究区内蒸散发量随着高程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坡向西的蒸散发比较强烈,坡向北的蒸散发量最小;蒸散发量在40°坡度时达到峰值;(2)地表蒸散发与土地覆盖类型关系密切,林地覆盖区域蒸散发最大,其次是灌丛和草地,城市和耕地最小;(3) NDVI在0~0.32之间时,地表蒸散发随NDVI的增加而增加;当NDVI在0.32~0.6之间时,地表蒸散发随着NDVI的增大而减小;当NDVI大于0.6时,地表蒸散发又随着蒸散发的增加而增加。利用水均衡原理分析了晋祠泉域岩溶水系统的各均衡要素。结果表明,从2008~2012年泉域岩溶水系统为正均衡,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这一结论与晋祠泉源区地震台岩溶水长观孔的监测结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