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严重危害广大女性的健康。乳腺癌的转移是影响生存期的主要因素之一,乳腺癌转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MVD、EGFR、VEGF等。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EGFR、VEGF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4个成员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含有1186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为170KD,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是一种跨膜分布的细胞表面传感器。由胞外区、跨膜区及胞内区3部分组成。其氮末端胞外区又可分成4个亚区,是EGFR与配体(转化生长因子-a、表皮生长因子、双调节素等)结合的部位;跨膜区由一个亲脂性多肽螺旋构成;胞内区含有保守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EGFR在非活性状态下是单体,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受体胞内区发生自我磷酸化并启始一系列胞内信号级联。与之相关的信号途径和信号传递蛋白有:磷酯酶C-71、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最终激活相关核蛋白,促进细胞从G期过渡到S期。EGFR对细胞衍生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证明,EGFR在癌症发展过程中如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转移、粘附和凋亡抑制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a和EGFR在实体瘤中过表达,往往标志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和不良预后。早先研究发现雌激素非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系以及临床内分泌治疗拮抗的肿瘤,ER缺失的同时常伴有EGFR的高表达。临床乳腺肿瘤组织中的EGFR高表达与预后差明显相关,提示EGFR和雌激素非依赖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许多乳腺癌细胞系也存在这种相关性,建立标准化的定量方法分析肿瘤患者手术标本中的EGFR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了解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变化的调控机制,对于有效应用EGFR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以及探索EGFR在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中的相关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对乳腺癌组织中的EGFR基因表达的分子基础了解很少。通常人肿瘤细胞系中EGFR表达的变化差异很大,有关EGFR基因的表达机制尚不清楚。尽管EGFR信号传到在各组织、各器官中的具体作用不十分清楚,但其与人类的许多肿瘤相关。VEGF作为血管新生和血管生成的一个主要的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血管形成过程。VEGF家族包括VEGF、PLGF、VEGF-B、VEGF-C和VEGF-D,其中研究最多的是VEGF。VEGF由四种异构体组成,分别为VEGF121,VEGF165,VEGF189和VEGF206,VEGF121和VEGF165的生物学活性最强,两者的差别在于:与VEGF165相比,VEGF121缺乏外显子7编码的氨基酸残基,不能结合肝素,是一个分泌性蛋白。VEGF在体内分布广泛,且作用呈多功能性,VEGF通过与其两个主要的受体(VEGFR-1,VEGFR-2)的相互作用实现其多种生物学功能。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VEGF受体,因此已知的VEGF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促进内皮细胞的生存、增殖、迁移和管状结构的形成,促进血管通透性和血管扩张。大量的研究表明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VEGF诱导的血管新生;另一方面局部高表达VEGF又可以在缺血部位诱导新血管生成,恢复血流供应。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乳腺癌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在乳腺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07年1月~2007年12月间手术切除乳腺癌石蜡包埋标本74例,均经病理证实,术前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2.2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0例,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24例。随机选同期乳腺纤维腺瘤标本30例录入对照组。方法按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人双盲法观察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数,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评估。用已知阳性结果的胃癌切片作阳性对照,用PBS液替代一抗作阴性对照。数据分析应用SPSS 16.0软件处理,应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74例乳腺癌中,EGFR阳性48例(64.9%),VEGF阳性50例(67.6%)。在乳腺纤维腺瘤中EGFR阳性3例(10%),VEGF阳性4例(1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阳性表达率在TNM分期早晚、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和肿物大小乳腺癌患者中EGFR和VEGF的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EGFR和VEGF对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