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严控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改善耕地质量、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耕地质量优劣更多地受制于耕地资源禀赋,质量的绝对提高一般需要更大的工程和更长的时间,挖潜难度较大。从区域角度农户层面,通过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利用程度就成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可行办法之一。基于此,选取素有“冀东粮仓”之称的唐山玉田县为案例区,借助ENVI和GIS软件平台,以Landsat遥感数据为基础,并结合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多层面研究了2001-2017年间玉田县耕地利用程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以期对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生产潜力挖掘等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支持。作为农业大县,研究区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以夏玉米单种、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为主,前者播种面积约是后者的两倍;此外,受市场经济影响,大白菜单种规模不断增加且成为研究区的特色,面积由2001年的3002hm~2增加到2017年的9155hm~2;农作物种植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县城为中心的圈层分布特征,内层种植大白菜,外层种植冬小麦或夏玉米。在此种植结构下,研究区乡镇尺度复种指数不高,集中在1.2-1.6之间,较地块尺度最大复种指数2还有一定的挖潜空间;同时,研究区耕地集约指数在0.09~0.79之间,均值为0.29,说明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且区域差异较大;高、中、低度集约利用的乡镇比例分别为15%、20%和65%,三者在空间上分别呈“均匀三点”、“一点一线”、“一点一面”。玉田县的耕地利用程度总体偏低,农户层面耕地利用并不充分,主要原因是务农人口数量、市场经济条件、农户兼业机会等影响了农户层面耕地种植结构的选择与布局,影响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耕地利用程度。图31幅;表20个;参8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