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师生问的会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寻找它们与语言学习间的关系,在近二、三十年来的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中备受关注。高师英语专业实习生是正在走向课堂的新手老师,对他们在实习教学中课堂话语的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找出有利和不足的方面,可以为英语师范生培养,特别是对发展师范生的课堂语用能力和交际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 从以上目的出发,本研究借鉴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六个纬度描述分析了实习老师的课堂互动特征,即师生互动模式、教师话题控制、师生话轮比例、教师提问类型及提问与课堂互动的关系、教师反馈的内容与方式、协商对课堂互动的影响。研究者从以上六个方面,通过课堂观察和听录音获得实习教师课堂话语语料,得出如下的结果: 1)从授课模式来看,实习教师多使用IRF模式上课,老师发起互动,学生应答,老师做出反馈:2)从话题来说,预设性问题用来检查课文理解及语法知识,非预设性问题是动态生成性问题,是教师运用策略引导学生更多输出。非预设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3)从师生话轮比例来看,老师和学生的话轮数基本对等,但学生话轮还包括学生讨论以及一些课堂程序性话轮,学生发起的话轮不多;4)从课堂提问来说,教师提问以展示性问题为主,参考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不到三分之一,真正交流不能实现,只是老师对书本知识的检查核对,但是问题的多少会影响课堂互动,问题少的老师课堂互动也相应减少;5)从课堂反馈来说,教师用了更多的简单反馈,追加评论和问题的反馈占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小,但后两种反馈类型对语言习得非常有利;6)协商的作用在与促进了师生的相互理解,促进中介语发展。 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实习教师应更加关注课堂上师生交流,努力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和情感环境,以期能营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师范院校提供一些启示,理论学习和课堂实际授课训练应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学应密切合作,适当延长实习期,以优化语言教师培养。
其他文献
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以其讽刺著称。其小说通过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描摹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的生存现状,用辛辣的讽刺披露了当时美
瓮安白茶是以珍稀茶树品种“白叶一号”的芽叶为原料,精细加工制作而成。为保证该茶的品质,在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及茶叶加工等多个环节都遵照有机茶的标准执行,并逐渐形成一
“散居”(Diaspora)一词在古希腊语中译为“散落的种子”,原指流亡海外的犹太人,后来用以描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种族(或人种)在较大范围内的迁徙移居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