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RTEM的阳泉3#煤结构模型构建及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对其进行的广泛开采与利用对促进我国产业发展以及改变能源结构有重要意义。研究煤结构与甲烷以及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了解煤层气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宏观的实验手段难以在分子层面解析吸附机理,因此本文在微观角度构建煤结构模型,基于分子模拟技术,探究吸附过程中,煤大分子结构对CH4以及CO2气体分子的吸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阳泉矿区新景矿3#煤层中的无烟煤(Yangquan No.3 anthracite coal,YQ3,挥发分为9.90%,镜质组反射率为2.59%)作为研究对象,以工业元素分析为基准、基于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晶格条纹图像、结合13C核磁共振波谱(13C-NM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分析手段,构建了YQ3大分子结构模型,该模型不同于以往基于平均结构表征所构建出的小尺度分子结构模型,其捕捉到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且具有大尺度特性。运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所构建的结构模型进行分子力学及动力学模拟,得到能量最低构型;对结构模型进行CO2、CH4单组分及双元组分等温吸附模拟,模拟吸附构型,统计优势吸附位点及吸附方向,分析吸附前后结构的能量,从能量以及吸附构型的角度分析CH4及CO2竞争吸附机理;对模型中一部分成孔层片进行官能团替换,计算吸附能,理解不同官能团结构与CH4和CO2气体间的耦合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YQ3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显微图片进行条纹提取及长度取向分布统计,发现条纹长度在0.50-0.70 nm范围内出现了峰值,并且长度分布持续延伸到4.46 nm,平均为0.93 nm,同时取向也较为集中,最大有46.66%的条纹长度集中分布在45°的范围内;对13C-NMR、XPS和FTIR分析表明,芳碳率为0.91,含氮官能团主要为吡咯和吡啶,羟基、羰基以及醚氧为模型中氧原子的主要存在形式。通过各类官能团结构表征,构建了YQ3大分子结构模型,模型分子式为C1935H928O42N24S3,分子量为25252 Da。结构模型的元素分布与元素分析测试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2)对构建完成的YQ3大分子结构模型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进行几何优化以及退火动力模拟,并对能量组成进行了计算。结构优化后的能量最低构型中,范德华能在非成键能中占比最大,在维持结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优化过程中脂肪侧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转,使得由脂肪侧链相连的芳香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整个构型更立体紧凑。(3)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对结构模型进行了CH4以及CO2的单一气体组分以及二元气体组分等温吸附模拟,结果表明:0-10 MPa压力范围,单组分CH4和CO2在10 K温度梯度下的三条模拟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CO2的吸附量大于CH4,三种温度下两种气体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一致为:293K>303 K>313 K,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CO2在CH4/CO2二元混合气体组分吸附中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4)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分别模拟了8 MPa/293 K条件下结构模型对于CH4和CO2的吸附构型,对吸附位点和吸附方向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的CH4分子以Up和2H的吸附方向吸附在结构模型表面,从Down到Up方向吸附平衡距离由4.11(?)变为3.67(?);在CO2吸附构型中,大部分CO2分子以平行吸附方向吸附在结构表面,很少以垂直于煤表面的吸附方向存在,从平行到垂直方向,吸附平衡距离由3.47(?)变为4.07(?)。CH4和CO2的吸附位点有较高的一致性,CH4在微孔表面呈现聚集状态分布,CO2分子则以两两平行或者相交的形式存在,CO2的吸附平衡距离小于CH4。(5)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结构模型中部分成孔层片在不同官能团孔壁环境下对CH4以及CO2的吸附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官能团结构模型中,CO2的吸附能大于CH4的吸附能;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存在对CH4吸附有不利影响,四种结构吸附强弱顺序表现为:C-Layer>C=O-Layer>OH-Layer>COOH-Layer,为疏水性以及碱性顺序;含氧官能团提高了CO2的吸附性能,四种结构吸附顺序强弱顺序表现为:COOH-Layer>OH-Layer>C=O-Layer>C-Layer,为极性顺序;含氮官能团中吡啶的存在同时提高了CH4以及CO2的吸附性能,但吡咯对CH4和CO2的吸附都起着阻碍作用。
其他文献
压裂增产煤层气技术是一种有效储层增渗技术,作为主要压裂增产技术之一的水力压裂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如:裂缝形式单一、成网困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超临界CO2压裂作为新兴技术具有裂缝扩展形式多样、成网能力强、近乎零储层伤害等特点备受关注。同时,超临界CO2与煤体作用过程中可溶蚀萃取煤中部分有机质,致使煤体化学结构与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为在压裂过程中充分体现超临界CO2化学-力学改造煤体效能,本文预先
致密气大规模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高盐废水,主要包括初期的压裂返排液和采气过程中产生的采出水,统称为排采水。排采水具有水质复杂、产水量受开采阶段影响波动大、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必须对排采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才能保证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排采水采用废液池储存环境风险较高,不能满足区块未来大规模滚动开发的需求;处理后回用,回用水量有限,且回用对水质要求高;通过蒸发结
压裂液对煤储层渗透性的伤害是制约煤层气井增产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高压挤注和剪切作用下,压裂液会向煤储层微观结构内部滤失或侵入,出现返排缓慢或返排率低的现象,引发明显的压裂液滞留效应,进而降低煤储层有效渗透率。因此,开展有关煤储层压裂液滞留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揭示压裂液滞留效应对煤储层渗透性伤害的微观作用机理、探索新型低伤害性压裂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以不
煤层气在煤矿俗称“瓦斯”,是一种与煤伴生的独立矿种,属于非常规天然气矿产资源。实践证明,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多重价值,不仅能大幅度减少矿井瓦斯事故的发生、避免矿井瓦斯直接排入大气引起的温室效应,还能作为清洁能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有效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煤层属于渗透率较低的煤层,在进行煤层气开采时必须采取煤层增透措施。现有的煤层气增产
夹芯结构由于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和良好的能量吸收性能,受到冲击时可以很好地保护夹芯结构内的物品或人员,因此作为能量吸收装置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因此,研究夹芯结构在面外压缩下的力学行为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波纹芯夹芯板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多层波纹芯夹芯板在面外压缩载荷下的变形模式和能量吸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芯层为梯形、
煤矿生产过程中,超前探放疏水降压技术在解决工作面带压开采问题方面已日趋成熟,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所受地应力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工作面在疏水降压时易出现喷孔现象,疏放效果不甚理想。近些年煤矿生产事故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喷孔事故的发生频次和严重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论文针对贺西矿底抽巷疏水降压过程中出现的喷孔问题,结合煤与瓦斯突出理论,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赤铁矿(α-Fe2O3)具有理论电容高、储量丰富、负电位电位窗口稳定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将纳米结构的Fe2O3与各种导电基材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将各种Fe2O3纳米结构与不同的导电基材相结合来提高性能。然而,由于这些Fe2O3电极的比电容较低(120-300 F·g-1),且在导电基材上的粘附稳定性较低,使得其性能离实际应用还很远。此外,纳米结构的Fe2O3在导电基板上的质量负载相当低(
目前,如何更加高效安全的开采煤层气依旧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我国绝大多数高瓦斯和突出矿井煤层都属于低渗透煤层,以及我国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等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的研究思路。然而,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的方法虽然可以安全高效的开采煤层气,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后也会对煤层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煤层的稳定性引起煤层垮塌,对煤层气的生产同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量日益增加,导致一系列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新能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能源,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储量丰富,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煤层气中的甲烷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资源大量浪费。采用水合物法分离气体可以提高煤层气的利用率,且相对传统的气体分离方法有独特的优势。四丁基溴化铵(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炭的消费与产量在不断增加,相关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76%。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大量的煤炭自燃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国许多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环境污染。本文进行了特厚煤层工作面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择金庄煤业石炭纪特厚煤层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大采高综放面开采的现状,且研究了这种煤层的自燃火灾综合治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