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比较青光眼功能与结构损伤检测指标进展的快慢,评价青光眼不同病程分期结构与功能损伤各指标的诊断效能;同时建立数模获得以神经节细胞层厚度为基础的一种新的青光眼结构损伤分级系统,并评估其临床运用价值。[方 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154例(男性70例,女性84例)303只眼,所有患眼均接受可靠的标准自动视野计检测(SAP)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将SAP检测所得的平均缺损(MD)同OCT检测所得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层厚度(GCL)等弥漫性缺损参数,在H-P-A分级法的基础上,对患眼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期;将SAP检测所得视野中的上、下方<2%,<1%及<0.5%缺损位点数数同OCT检测所得的上、下方平均RNFL及黄斑区上、下方平均GCL等局部缺损参数,在USP-GVFSS分级法的基础上,对患眼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期。并对以上OCT及SAP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在视野GSS2分级系统及OCT-RNFL GSS分级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得出适合国人青光眼的GCL进展的分级系统——OCT-GCLGSS分级系统,进一步比较和验证OCT-GCL GSS分级系统与视野GSS2分级系统、OCT-RNFL GSS分级系统的关联性及差异,进而评估其对青光眼进展分析的应用价值。[结 果]本研究共纳入154例(男性70例,女性84例)303只眼的OCT和视野检查结果,其中RNFL+VF检查198只眼,RNFL+GCL+VF检查105只眼。1、对于弥漫性缺损指标,在青光眼病程全程分析中:平均GCL的变化率快于平均 RNFL(P<0.05)及 MD(P<0.05),平均 RNFL 的变化率快于 MD(P<0.05);青光眼病程早期分析中,平均GCL、平均RNFL及MD变化率情况与全程分析一直致(P<0.05);在青光眼病程中期分析中,平均RNFL的变化率快于平均GCL(P<0.05)及MD(P<0.05),而平均GCL与MD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在青光眼病程晚期分析中,平均GCL的变化率快于RNFL(P<0.05)及MD(P<0.05),而平均RNFL与MD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2、对于局部缺损指标,在青光眼病程全程分析中:上象限RNFL的变化率与上象限GCL相当(P<0.05),而下象限RNFL的变化率快于下象限GCL(P<0.05);青光眼病程早期分析中,上象限RNFL的变化率远慢于上象限GCL(P<0.05),而下象限RNFL的变化率快于下象限GCL(P<0.05);在青光眼病程中期分析中,下象限RNFL的变化率远快于下象限GCL(P<0.05),而上象限RNFL与上象限GCL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在青光眼病程晚期分析中,上象限RNFL的变化率远慢于上象限GCL(P<0.05),而下象限RNFL与下象限GCL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3、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对于区分青光眼视野损伤早、中期,平均RNF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平均GCL(P<0.05),上、下象限RNF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上、下象限GCL特异性(P<0.05);而在区分青光眼视野损伤中、晚期,平均GC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平均RNFL(P<0.05),上、下象限GC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上、下象限RNFL(P<0.05)。4、OCT-GCLGSS青光眼分级系统:根据GCL缺陷定位(上方局部、下方局部或弥漫性)并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两条直线用以区分上方局部、下方局部及弥漫性损伤;基于Mills视野分级法中MD值的六个等级(0~5级)划分法,通过非线性回归方程产生4条曲线,区分出1~5级;OCT-GCLGSS青光眼分级系统、视野GSS2分级系统及OCT-RNFL GSS分级系统在青光眼各时期具有各自的最佳适用性。[结 论]在青光眼病程的早期及晚期,GCL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要优于RNFL的指标,可作为早期及晚期青光眼结构进展的首选观测指标。在青光眼病程的中期,RNFL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要优于GCL的指标,可作为中期青光眼结构进展的首选观测指标。OCT-GCLGSS分级系统尽管缺乏边界值与0级以及0级与1级的分界线,但已初步具备青光眼分期及随访功能,可在GCL指标对应的早期及晚期青光眼进行有效的青光眼进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