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泛素化酶USP42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功能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子发生是一个精密调控的生物学进程。它主要包括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的自我更新与分化、精母细胞(Spermatocytes)的减数分裂以及精子变形(Spermiogenesis)。近年来,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乙酰化、糖基化和泛素化)在精子发生过程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报道,贯穿了整个精子发生周期。泛素化(Ubiquitination)是一个由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共同介导的可逆性的生物学反应。泛素分子(Ubiquitin,Ub)在E3连接酶的作用下可以连接于底物蛋白的氨基酸残基,而在去泛素化酶的作用下可以将泛素化链移除。近年来,许多泛素化酶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而对于去泛素化酶在其中的功能却知之甚少。为了更好的研究去泛素化酶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现有报道的所有去泛素化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筛选,最终关注到一个作为候选的“雄性生育必须”(Male fertility essential)蛋白--USP42。USP42是一个睾丸优势表达的去泛素化酶,在以往的体外实验及细胞系实验的研究中,USP42被认为是可以去泛素化P53及组蛋白H2B,而其在睾丸中的功能尚无报道。通过对Usp42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我们发现雄性Usp42敲除小鼠完全不育而雌性生育完全正常。形态学观察发现Usp42敲除睾丸精子发生阻滞,表现为睾丸特异细胞连接——胞质外特化连接(Ectoplasmic Specialization,ES)的紊乱,精子头部变形障碍,精子排放障碍和最终的细胞凋亡。而Usp42敲除睾丸内的其它细胞组分(如,精原干细胞、精母细胞、支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等)无明显异常。同时,由于ES连接是由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和生殖细胞(Germ cells)共同组成,我们分别构建了 Usp42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g-KO)和支持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s-KO),结果发现g-KO睾丸的表型与全敲睾丸类似,而s-KO无明显表型,提示Usp42在生殖细胞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阐明Usp42调控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Usp42-flag小鼠。睾丸内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发现USP42可以与ES连接相关蛋白RAI14相互作用。RAI14在敲除睾丸中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而其mRNA水平不变,并且RAI14的泛素化水平在敲除睾丸中明显增加,以上提示USP42作为去泛素化酶可以通过结合底物RAI14而去掉其泛素化链,进而维持RAI14蛋白水平的稳定。通过一系列的体外细胞学实验,我们发现USP42可以延长RAI14蛋白的半衰期,并且通过作用于K48位连接的泛素进行RAI14蛋白的去泛素化。进一步研究发现USP42去泛素化RAI14依赖于其赖氨酸富集区(KK domain)与RAI14相结合以去除其泛素化链。接下来,体内实验发现RAI14蛋白过度的降解可能会导致F-actin的紊乱,从而导致ES结构的解聚和最终的精子发生阻滞。综上所述,USP42可以通过去泛素化的功能而调节RAI14蛋白的稳定,进而维持ES结构而调控精子发生。本文揭示了去泛素化酶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可能为临床无精子症患者的基因检测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作为主要的上皮源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均能诱导和促进Th2型免疫反应,在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IL-33/ST2L和TSLP/OX40L通路同样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关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尚未证实。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上调和抑制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中的IL-33蛋白水平,观察变应性鼻炎大鼠的鼻粘膜炎症性
在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中,信使RNA的成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多年以来,人们通过生化研究,找到了信使RNA成熟的一些分子机制,它被一类由核蛋白组成的剪接体复合物所动态调控。这些剪接体复合物的缺陷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但由于这一过程极具复杂性,人们对于剪接体复合物在发育过程,尤其是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精子发生过程是一个十分保守的生物学事件,是物种得以延续的基础。精
研究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累及眼底黄斑部的不可逆的退行性病变,严重损害人的视力健康。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由于AMD导致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因AMD而丧失视力,导致视力残疾。迄今为止,AMD的发病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可能与基因背景、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表明,AMD的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相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临床针对该类疾病的有效而且唯一的治疗措施就是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h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tor,tPA)对脑缺血病人进行溶栓治疗。但是,该疗法具有严格的时间窗(脑缺血发生4.5 h内治疗)限制,而且脑缺血病人接受tPA治疗,会带来缺血后出血的风险。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仅仅约6%的病人能够接受tPA
作为全球位居第6位的恶性肿瘤,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当今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深入探索OSCC诊断及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以及加强研究OSCC发生进展的机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非编码微小RNA(micro RNA,简写为miRNA)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严重的危害着人类健康。micro RNA(mi RNA)是一类很短小而且不起到编码作用的RNA,参与调控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其表达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micro RNA靶向治疗被提出,其目的在于限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逆转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预防AS的进展。
研究背景: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是一个复杂且有序的过程,其包括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细胞的变形过程。精子细胞的变形涉及到精子细胞核的延伸、浓缩,顶体的形成,精子尾部的发生,线粒体的重新排布、组装以及胞质残余体的移除。其中精子尾部(也称为鞭毛)的形成至关重要,精子的鞭毛提供了精子的动力,使精子可以最终到达卵细胞周围,完成受精。目前关于精子鞭毛的研究较多,然而对于精子鞭毛的组织中心—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核酸长度超过200nt且不具有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分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ncRNAs的分布及表达具有组织和细胞的时空特异性,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分化等众多重要过程,其表达异常和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新近研究显示,lncRNAs可影响糖尿病高危基因的表达,提示lncRNAs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
目的:现今世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肥胖时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改变,包括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增加以及左室肥厚等,肥胖人群的增加是造成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肥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找寻有效的防治靶点尤为重要。巨噬细胞是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丰富的免疫细胞,其浸润数量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一系列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活性与脂肪组织功能密切相
背景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机制以慢性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其全球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及共有的危险因素。迄今为止,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在长期营养过剩及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过度增加引起的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炎症和应激信号活化,如JNK和IKKs,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