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有产权住房是我国住房改革中发展出的新住房保障模式,也是十九大实现居民“住有所居”重要目标下住房保障制度的新探索。共有产权住房系由购房人和政府按份共有的房屋,一方面它具有传统民法学中按份共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政府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政策考量,是一种特殊住房保障政策下的产物。我国共有产权住房发展起步较晚,学术理论界和试点城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共有产权住房概念,各地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并没有合适的法律依据,且行政色彩浓烈。共有产权住房作为国家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长期制度安排,对其进行法律规制不仅对深化我国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意义,对我国住房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也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跨学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目前我国共有产权住房立法和政策试点的梳理、比较,结合域外经验,针对目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共有产权住房基本含义及法理基础进行阐述。首先,明确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其次,从共有理论、产权与《物权法》中的所有权、产权份额占有与持有三个方面论述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建立的法学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目前共有产权住房进行立法梳理和试点政策比较,提出问题。首先,对目前我国共有产权住房进行立法梳理和试点政策比较。其次,通过上述梳理,总结我国共有产权住房在实施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共有产权住房类型多样化、保障对象不明确、土地供应方式不一致以及监管机制欠缺等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是域外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经验借鉴。首先,介绍英国、美国、新加坡共有产权住房规制经验;其次,总结上述国家对我国共有产权住房法律规制的启示。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共有产权住房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第一,完善共有产权住房法律体系,第二,明确共有产权住房保障对象,第三,统一共有产权住房类型,第四,土地供应方式规定,最后,健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