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鼢鼠土丘的植被恢复与边缘效应动态的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青藏高原有0.425亿公顷退化草原占其总可利用草原量的33%。退化严重的草原产量小、植被覆盖率低和地表土壤损失严重。高寒草甸的退化是有多种干扰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和生境的变化和动物因素如过度放牧、鼠类过度干扰共同作用而造成的。传统上人们把鼢鼠作为与家畜争夺饲料和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害动物而加以彻底清除。而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它们干扰的正生态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而干扰理论认为,适度的干扰有利于系统的发育和维持,可以提高物种多样性和资源的有效性。最近几年关于鼢鼠等地下啮齿动物干扰的生态功能评价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为了更好的了解鼢鼠干扰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深入了解干扰后植被和土壤的恢复动态和特点对于正确认识鼢鼠的生态功能是必要的。本文在总结目前关于鼢鼠等啮齿类动物干扰的生态功能研究进展基础上,针对鼢鼠土丘的植被恢复、土丘边缘效应以及不同强度的干扰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实验对两个相邻的具有相似生态条件的样带进行比较:一个是控制样带(超过5年未被鼢鼠干扰过),另一个是具有鼢鼠土丘干扰的样带。通过研究土丘及其边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覆盖度、密度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性状的变化来探讨干扰的生态作用;通过对4块不同干扰强度梯度对植物结构和产量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干扰强度的影响,得出一下结论:(1)结果显示土丘上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覆盖率、地上植物生物量和植株密度值随时间的延续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4年的恢复,分别达到对比样带的88.5%,87.9%,73.1%,和52.7%的。(2)从2001-2004年,鼢鼠土丘边缘的边缘效应造成植株密度、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加,边缘效应主要发生在靠近鼢鼠土丘边缘的0-10cm和10-20cm,并随恢复的年份的延长呈凸起曲线型状变化,并趋于逐渐消失。这种边缘效应与土丘植被的恢复程度呈反比,是资源再分配和植物种间竞争的结果。(3)同时由于鼢鼠土丘这种小斑块具有较大的面积:边长比,因此这种边缘效应对干扰区域的植物生物量损失有补偿作用,年均补偿率为55.7%。(4)在干扰样带中土丘样方中的植物种数量从2001年的15种增加到2004年的30种,其中包含3个在控制样带(共有27个种)中没有发现的外来种。土丘样方中的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1.8)明显高于控制样带(1.7)。这说明这种天然植物群落中存在“干扰-依赖”的物种对植物多样性具有维持和补充的功能。(5)在恢复4年后,鼢鼠干扰导致土丘土壤颗粒大小的变化,增加土壤含水量从20%增加到25%;有机碳含量从108 g/kg增加到114 g/kg(0-20 cm土壤层),而土壤全氮和磷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6)通过对比分析,重度干扰斑块的植物多样性、覆盖度、密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少;一年生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的比重增多;中度干扰斑块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地上植物生物量最高,覆盖度和密度接近未干扰斑块的水平;而轻度干扰的物种多样性略小于中度干扰斑块而高于对比样块和重度干扰斑块,覆盖度和密度与未干扰的斑块相同。印证了中度干扰假说。随着干扰的发生,土丘上土壤质量的改善与植被恢复的速度相关联。通过干扰后土丘植被恢复中边缘效应、植物物种多样性、覆盖度、植物密度和土壤性状的变化情况来看,这种干扰起到了对环境维持、修饰和创造的作用。因此,在本文研究的生态环境下,高原鼢鼠可以被看作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工程师”。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在驱动原子系统中真空诱导相干性引起的若干光学效应及介质中的慢光效应。首先,我们介绍了主方程理论和修饰态方法。主方程给出了系统密度算符随时间的演化方程,以主方程为基础求得的布洛赫方程,确定了不同系统密度算符矩阵元的演化性质及相互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分析系统光学性质是研究原子分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修饰态方法将原子系统及光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系统的本征态(修饰态)由原子、光场
学位
边值问题由于其在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成为测度链上动力方程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测度链上的动力方程边值问题不但可以统一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理论、更好地洞察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且还可以为那些有时在连续时间出现而有时在离散时间出现的现象提供精确的信息。同时,在考虑测度链上的动力方程边值问题时人们面临许多困难。例如,微积分中的基本工具诸如Fermat定理、Rolle定理以及介
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制备一种低能耗,场发射性能优异而且结构稳定的冷阴极场发射材料。首次将磁过滤等离子体技术与模板法纳米材料自组装技术相结合,制备高质量非晶金刚石纳米尖点阵列。试验结果表明,非晶金刚石纳米尖点阵列具有优异的场发射性能,其开启电场低于目前已报道的所有场发射材料。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介绍。首先对磁过滤阴极弧等离子体技术、阳极氧化铝(AAO)模板的制备及应用、低维纳米材料和非晶金刚石的研究
学位
本文从最优性分析的角度考虑了三类经典的逆边值问题,即逆热传导问题、反向热传导问题、Laplace方程Cauchy问题。它们都是严重不适定问题,且未知解越接近边界点,不适定性越强。因此恢复解的稳定性,尤其是解在边界上的稳定性不仅有明显的物理背景,且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很多方法仅能得到数值结果而未给出误差分析,还有些方法可以给出阶数最优的稳定性估计,而最优性分析方面的工作很少,在边界上的
热传导反问题,特别是逆热传导问题及其定常状态下的Laplace方程的Cauchy问题,反向热传导问题,未知源识别问题等在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问题都是经典的不适定问题,并在一维情形已经建立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论和非常有效的算法。但正如D.A.Murio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在高维情形的研究存在着极大的难度。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之外,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正则化方法的使用、收敛速度
现实世界的生物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等,都是由大量具有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这些复杂系统的宏观结构属性可以用复杂网络来描述.我们在阐述复杂网络基本理论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研究了加权结构化网络,特别是以常用的进化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为例,考虑不同复杂网络模型上进化博弈的动力学演化,详细研究了网络的拓扑结构对合作行为演化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其他一些支持合作现象涌现与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制.本文的
学位
针对当前配电网拓扑变化频繁,拓扑结构实时获取困难等问题,文章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配电网拓扑辨识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挖掘量测信息和配电网拓扑结构之间的关系,学习其映射规则;考虑当前配网中同步向量测量装置(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和微型同步相量测量装置(mico phasor measurement unit,μPMU)等高级量测设备安装数量不足导致
本文以两种生态型芦苇(沙丘芦苇和沼泽芦苇,以沼泽芦苇为对照,以抗逆性较强的沙丘芦苇为研究对象)的悬浮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芦苇对渗透胁迫的不同生理响应,揭示了NO在渗透胁迫下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渗透胁迫下ABA诱导两种芦苇中脯氨酸的积累的调节作用。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在PEG-6000所诱导的渗透胁迫下,沼泽芦苇与抗性较强沙丘芦苇相比具有较高的离子渗透率,同时质膜和膜蛋白也受到更为严重的氧化损
目的 建立连花清瘟颗粒中连翘酯苷A、大黄酸、绿原酸以及大黄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urospher Star RP-18(55mm×4mm,3.0μm),流动相为乙腈(A):0.2%磷酸缓冲溶液(B)进行梯度洗脱,进样量为15.0μL,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0~15min为325nm,15~35min为206nm,35~40min为230nm
在近二十年来,由于高温超导体在飞轮储能和磁浮轴承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使得高温超导体和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有关悬浮体受力的研究状况是:实验探索多于理论分析,悬浮力研究多于面内力研究。本文针对典型的高温超导-永磁悬浮系统,对悬浮体受到的力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磁通冻结-镜象模型的修正以及对悬浮力和面内力的数值模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本文对磁通冻结-镜象模型进行了